2017年,美國白宮在《國安家全戰略》中提出「有原則的現實主義」一詞,並以此為根本延續近年來的對華戰略,一直到本月20日白宮發表16頁的《美國對華戰略方針》,仍然延續這一戰略精神。《方針》中承認美國過去對華政策的失敗,並首次表示將採取全面施壓的方式,遏制中國擴張。21日,兩會在北京開幕,香港國安立法的議題公布,美國總統、國務卿接連表態,中美兩國的氛圍相當異常。
自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對華政策出現極大的轉變,2017年的《國家安全戰略》中首次將中國定義為「競爭對手」,點明中美關係當中的競爭性,然而三年前,中國並非美國的唯一競爭對手,在特朗普當時的說法中,俄羅斯與中國是相提並論的,但在三年後的今天,白宮單獨提出一份《美國對華戰略方針》,顯示美國已經將對華戰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這種轉變,並非是特朗普一上任就發生,事實上,不管是在《國家安全戰略》或《美國對華戰略方針》中,美國都還沒搞清楚應該怎麼做,甚至想要達到的目標是甚麼都還不清楚。
一邊交往,一邊圍堵,本質上就是矛盾的戰略,但美國認為這是一種「有原則的現實主義」,雖然提出中美之間的競爭關係,但又強調不需對抗或衝突,中美之間仍有共同利益;一方面強調美國不能輸,一方面又說不想弱化中國,這其實就已超出了現實主義的範疇,而成為一種邏輯上的錯亂。
特朗普是個商人,鬥而不破一直是種有效的獲利方式,但開啟競爭局面之後要如何收場,卻沒有提出答案。《美國對華戰略方針》雖然是由白宮發表,但具體的政策輪廓及對未來的展望卻付之闕如,某種程度上也反映美國內部的矛盾。
毫無疑問,明年不管是共和黨或民主黨執政,應對中國的挑戰都會是新屆政府的頭號任務,但在對華政策上,特朗普所想與共和黨所想,甚至白宮與國務院之間,似乎都有不小的分歧,民主黨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雖然在香港議題上與特朗普站在同一陣線,但特朗普對民主與人權沒有興趣,佩洛西與國務院的立場或許更加相近,這種決策層與執行層面的不協調、不知道究竟要幹甚麼的錯亂,將產生一段戰略空窗期。
可以預期的是,美國未來將在各項議題上與中國針鋒相對,兩國之間的摩擦也將愈來愈多,中美關係已進入戰略競爭的新時代,但特朗普並不是一位具有遠見的領袖,連任仍是他最關心的事,這將導致他與他的政府在政策順序上會有矛盾,以至於沒有辦法提出一套完整、可執行的策略。因此,中國如何利用這段空窗期做好準備,將決定矛盾爆發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