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愛國賊
29/07/2016
30085
收藏
分享
警惕愛國賊
警惕愛國賊

這個7月,或許是一個難熬的7月,本月8日,美國與韓國不顧中國反對,決定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THAAD);11日,被視為軍國主義復辟的日本安倍政權,在國會選舉大勝,一舉跨過修憲門檻;隔日,菲律賓訴中國南海仲裁案判決出爐,一邊倒偏向菲律賓,北京當局區域上的主張可謂遭遇連串挫敗,事件也激起內地輿論沸騰,內地網絡上一時間充斥著民族主義的狂熱,愛國言論不斷噴發,許多人突然開始喊打喊殺,要求向菲律賓開戰,很多人說「我要上戰場,給我槍」,或者說要拋下工作去參軍,甚至有人包圍美國快餐店肯德基,以對抗美帝國主義。愛國當然沒錯,但狂熱可以不必,因為歷史上這種熱潮從來沒有解決過問題。

以每年都會被紀念的五四運動為例,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列強與日本簽定不平等條約,激起了無數中國人的不滿,以北京學生領頭示威行動出現,在5月3日晚上舉行大會,學生領袖號召人們起來保家衛國,領袖之一的梅思平帶領學生高喊口號,要「外爭國權、內懲國賊」,一路走到曾代表袁世凱與日本簽訂21條的交通總長曹汝霖家,把在曹家作客的另一名「國賊」章宗祥痛打一頓,更一把火燒了曹汝霖官邸「趙家樓」。當時的梅思平對日本人恨之入骨,是放火燒樓的第一人,五四運動從此被視為公民覺醒的代表之一。

但是在覺醒之後呢?「愛國青年」梅思平在對日抗戰期間賣國求榮,為了自己的宦途投向敵人日本,擔任偽滿洲國組織部部長,抗戰後被國民政府槍斃。而曹汝霖,在五四運動後不在位居要職,日佔時期,還利用自己與日本人的關係,向貧困的百姓輸送物資。「愛國青年」變成「愛國賊」,與「賣國賊」變成尋常百姓的對比。

自南海仲裁以來,對於這些愛國言論,國內也開始出現對「狹隘民族主義」的批評浪潮,從官媒《人民日報》評價包圍肯德基事件為「糊塗的愛」可見一般,過於激憤的情緒並不愛國,不論是台灣、香港也是如此,以民主為號召的行動,在激情的口號與激憤的行為下,出衷愈來愈模糊,最終反而破壞了制度,撕裂了互信。英國劇作家蕭伯納說,愛國主義就是讓你確信這個國家比所有其他的國家都要好,只因為你生在這裡。美國思想家潘恩則說,愛國者的責任是保護國家不受政府侵犯。中國作家王朔說得更重,「有這麼一群人,在日本叫法西斯,在德國叫納粹,在中國叫愛國者」。

綜觀寰宇,不難發現各種極端化的傾向,其中多半由民族情緒所引發,因為各種不滿而燃燒的憤怒,將把社會帶往難以想像的可怕境地,而煽動民族主義或極端的愛國情緒,是更加危險的事。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