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店舖食肆人頭涌涌——以上景象近日出現在澳門街頭,若不是眾人臉上的口罩提醒,可能會令人感覺疫情已經過去。雖然本澳疫情已經從當初的「密鑼緊鼓」新增個案轉為緩和、繼而徹底受控,已有不少人出現懈怠心態,在不同場合表達意見希望盡快放寬防疫措施,但近日鄰埠香港出現的疑似社區感染病例,再次提醒我們:新冠病毒這個頑強的「幽靈」不會輕易離去,無奈歸無奈,防疫措施還是要交由專業部門作決策。
近日在珠海和澳門雙方協調下,往返兩地人員實施核酸檢測新措施,在本澳方面,設於氹仔北安碼頭的核酸檢測站每日都有不少人士前往排隊檢測,反映出公眾對於兩地恢復往來交流的期待。在當局放寬內地外僱人士出入本澳政策後,前(13)日本澳總出入境達到45,000人次,為疫情以來的高位,雖然人人都手持七天內核酸檢測證明,但其帶來的風險仍然不容小覷。
在21世紀的當下,可能很多人從來都沒有經歷過全球範圍的流行病爆發,再加上對現代醫學科技的過度「迷信」,以及階級分化造成的衛生服務不平等,令到疫情在全球範圍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都橫行肆虐。世界各地「封城」封得時間長了,個個都希望盡早開放重啟經濟,雖然情有可原,但一個政府要下這個決心並不容易。疫情最早爆發、控制得最快、經驗最豐富的中國,在解封後都還是出現了零星的群集感染病例。這就好比大家都知道的木桶效應:整體的防疫成效,取決於做得最差的那一個國家或地區。
非洲國家萊索托日前公布確診首宗新冠肺炎病例,意味著新冠疫情已經覆蓋了整個非洲所有國家。在國家衛健委支援下,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選派了五名隊員參與醫學救援隊,前往非洲阿爾及利亞協助新冠肺炎防治工作,雖然在萬里之外,但他們同樣在對抗疫情,同樣為我們每一個人作貢獻。這個時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顯得無比真切,沒有人是孤島,也別想著要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