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卡真是靈丹妙藥?
08/05/2020
10127
收藏
分享
消費卡真是靈丹妙藥?
消費卡真是靈丹妙藥?

口號為 「齊消費,促經濟」的消費補貼計劃電子消費卡投入使用至今一個星期,引發了社會廣泛而熱烈的討論。面對這一筆 「從天而降」的市場熱錢,有店舖悄然加價、商譽盡失,有商戶選擇打折優惠、共渡時艱。有市民響應政府號召,積極消費支持中小企,但亦有人想方設法將消費卡套現甚至轉售圖利。一場疫情顯露了眾生相,特區政府在首期計劃過後應從各方面深入檢視,以考慮如何完善第二期計劃,真正做到 「促內需,穩就業」 。

根據經濟局公布,電子消費卡自本月1日開始使用以來,首五天已有237萬筆交易,合共向市場注入2.95億元資金。政府本意是透過每日小額消費,惠及各行各業的中小微企,然而從首五日電子消費卡交易金額來看,排名前兩位的超市業 (22.03%) 和飲食業 (21.44%) 已經佔據將近半壁江山,顯示此前意見指出消費補貼會成為 「代金券」 的擔憂可能成真。

持此種意見者擔心,雖然周邊疫情已經受控,但本澳旅遊及博彩業未知何時才能復厂,由於對經濟前景和未來收入仍不明朗,市民傾向於用電子消費卡購買各種生活必需品 (或用膳) ,從而將現金儲蓄起來以應付不時之需。這樣一來,就未能滿足當局增加消費提振經濟的初衷,先後兩期消費補貼計劃的50多億元資金是否真的能夠「雨露均霑」?

其實,就如政府不能強制規管商戶在消費補貼計劃期間不加價一樣,當局同樣無法要求居民一定要 「洗多啲錢」 ,正如李偉農司長曾經指出,都是靠 「相信」 二字。電子消費卡可能對生活剛性消費產生替代效應,本來為期三個月共計22億元的首期消費補貼,現在一個星期就已花費接近15%,而且資金流入的行業如此集中,當局可在檢討成效時加入考慮:是否開放更多行業使用消費卡?每日消費限額是否可適當提高?每期三個月的時限是否過長?

世界各地疫情反覆,全球經濟復蘇之路漫漫,不少地區的人民都出於避險心理,更願意持幣觀望,本澳疫後吸引遊客的難度不小。消費補貼可謂一劑猛藥,但並非仙丹,當消費補貼可謂一劑猛藥,但並非仙丹,當局不可不慮。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