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國「新聞界奧斯卡」美名的普立茲獎2020年得獎名單4日揭曉,獲獎常客《紐約時報》拿下國際新聞報道、調查報道及新聞評論三獎,成為最大贏家;而最具分量的公共服務獎,意外由揭露美國阿拉斯加州鄉村執法系統不力、導致民眾求助無門的地方媒體《安克拉治每日新聞》和非營利網絡媒體「ProPublica」共同拿下。
《安克拉治每日新聞》記者霍普金斯團隊與非營利網絡媒體「ProPublica」奪下公共服務獎。(美聯社圖片)
普立茲獎一般在4月公布評選結果,但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評審委員會中不少資深記者都身處一線,因此原定4月20日的發布會延至5月4日,且有別於以往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舉行頒獎典禮,改由委員會主席甘尼迪(Dana Canedy)在自家客廳透過網路公布得主。甘尼迪致辭時提到:「第一屆的普立茲獎於1917年舉辦,來年便是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時期,而美國之後更遭受戰爭、大蕭條、911恐怖襲擊等打擊,甚至本季面對如此的不確定性,我們確認的是新聞業仍永不停歇!」
據美聯社報道,阿拉斯加地方媒體《安克拉治每日新聞》和非營利網絡媒體「ProPublica」共同完成的《無法無天:阿拉斯加三分一的村莊沒有本地警察》系列報道,揭示多數村莊的警力處於真空狀態,打敗眾多媒體巨獸,拿下年度最大獎的公共服務獎。
阿拉斯加州是美國面積最大的州,人口僅約71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稀少的地區之一,該州犯罪率長期以來居高不下,2013年時更是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地區,性侵害、性暴力層出不窮。在《安克拉治每日新聞》記者霍普金斯(Kyle Hopkins)的帶領下,記者團隊耗時一年,實地探訪境內村莊,訪談曾遭性侵害和性暴力的逾200位受害者,揭發州內的村莊小鎮有三分一完全沒有警力維護,每當犯罪發生時,在警力匱乏和地理條件的阻礙下,這些案件最終不了了之。通過報道,阿拉斯加的犯罪、人力匱乏和財政問題得以被外界重視,資金開始流入當地,立法也發生了改革,為改善問題踏出了第一步。
美聯社三名攝影記者在喀什米爾的家中獲悉得獎消息,與家人開心慶祝。(美聯社圖片)
《紐時》攬三獎成大贏家
至於媒體巨獸之一的《紐約時報》,成為本屆「普立茲獎」的最大贏家,共獲調查報道獎、國際報道獎及評論獎三個獎項,其中記者羅森塔爾(Brian M. Rosenthal)以調查報道《他們被騙了:不計後果的貸款如何摧毀的士司機群體》,揭露貸款機構如何讓弱勢的紐約的士司機背負高額「掠奪性貸款」(以不了解信貸市場,且信用記錄較低的借款者為目標,是一種有誤導性或欺詐性的貸款行為),並從中獲利的真相,促使紐約州和聯邦政府對此展開調查及整治,因而獲得調查報道獎。
國際報道獎由《紐時》團隊製作關於俄羅斯總統普京政權系列報道《俄羅斯如何在國外牟利》獲得;記者瓊斯(Nikole Hannah-Jones)則是以批判美國民主創始理論,從黑奴視角看美國起源的文章獲得評論獎。
美聯社記者記錄自己的故事獲獎
美聯社三名記者因拍下印度去年8月取消喀什米爾半自治地位,實施宵禁和斷網時期的照片,榮獲長篇專題攝影獎。值得注意的是,三人都出生於喀什米爾,他們接受訪問時說:「這不是我拍攝別人的故事,這只是我的故事。」當時喀什米爾完全與外界隔絕,三名記者將相機藏在蔬菜袋中,捕捉到抗議、警察、準軍事行動和日常生活的圖像,然後前往機場說服旅行者將照片文件帶出,把照片送到新德里的美聯社辦公室。
此外,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信使報》以剖析州長貝文卸任前特赦數百人的報道,所涉及的種族不公等問題,拿下突發新聞報道獎。《華盛頓郵報》以地球極端溫度對環境的影響,抱回解釋性報道獎。《巴爾的摩太陽報》以報道市長和轄下公立醫院體系之間的財務關係,奪得地方報道獎。全國報道獎有兩名得主,一是「ProPublica」報道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一連串事故;另一是《西雅圖時報》報道美國航空巨企波音的737 MAX客機設計缺陷。《紐約客週刊》的陶布,以古巴關塔那摩灣獄警與遭刑求的俘虜逐漸發展友誼的故事,榮獲專題報道獎肯定。
美聯社因《喀什米爾危機》系列照片,紀錄印度鎮壓喀什米爾,人民過著徹底宵禁及電話和網路全無的真實生活情景,榮獲長篇專題攝影獎。(美聯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