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聽過內地人說:「去到北京才知自己官小,去到上海才知自己錢少」,我想今天要加多一句,「去到澳門才知自己地區福利少」。
看看是次疫情,本澳先是每人派三千元購物券,後再加碼五千,打工仔再收萬五元現金,連同每年派錢一萬,足足收33,000元;還未計免水免電,醫療券及退稅款等。至於中小企,先有「中小企援助計劃」,再有現金資助,看看全球的惠民措施,本澳真的是世界第一,堪稱「福利之都」。
自疫症爆發,澳門封城沒幾天,就經常在媒體看到市民及中小企不斷叫苦連天,整天嚷著要政府救助,當第一次援助推出後,市民就要加碼,中小企又說援助不足。不同行業齊齊訴苦,要政府派錢救濟。
澳門坐擁6,200億財政儲備,政府無必要做守財奴,幫助各行業也無可厚非,非常時期以非常手法處理是合理。不過,本澳市民對於面對疫境,整天掛在口邊的就只要求政府打救,這種態度及思想,實在值得大家反思。
記得多年前已故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跟筆者說,當年打仗時,澳門街有許多人餓死,生活多艱難,他們肼手肼足才捱過。那個年代的人,以自己雙手去打拼,從來沒想過要政府幫忙,這種精神,很不幸,今天我們幾乎看不見。
今天的澳門遠較六十年前來得富裕,基本上各人就業,失業率長期低企,剛公布今年首季是2.1%,人均收入中位數16,000元。從這個情況分析,一個理性的人或家庭,總會留一點儲蓄,斷不會疫情爆發就即時陷入財困,沒錢開飯而馬上嚷著要政府救濟。中小企業如是,大部份公司總會預備流動現金,以備不時之需,總不會一爆發疫情就要倒閉。
再講,過去二十年來因為賭業帶動,本澳經濟急速增長,零售、飲食、旅遊、交通等多個行業受惠,大家享受了多年的盛景,賺了許多金錢,今天出現一個疫襲,大家堅守忍耐,也是盡一分義務及承擔,你總不能永遠只要利益,一碰上甚麼風風雨雨就老是嚷著要政府救助。
行政長官賀一誠早前說:「經營生意總有一定風險,若做生意可有政府兜底,就不是做生意。」大家要明白,經營生意沒保證你一定賺錢,而營運生意的過程,要面對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要靠公司去克服,否則為何成功生意會遠比打工賺錢;你要營商,就沒有保證,要面對變數,否則不如去做公務員。
鄰埠經常有講獅子山精神,本澳又有甚麼精神?我想本澳歷史地標大三巴,經歷一場滅頂大火,縱使燒得遍體麟傷,只剩一片牆仍能屹立不倒,身為澳門人,是否也要有這種特質,要有大三巴精神。
當然,我們承認目前景況挺困難,政府透過一些援助措施也是合理,但市民也要時刻警惕,本澳不能做飯來張口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