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主辦新聞周刊《瞭望》前(25)日發布長江流域水質調研報道,顯示長江抗生素平均濃度為156ng/L,高於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長江下游抗生素排放量居全國前三位,年排放強度大約為60千克/平方公里。
報道指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近年來對上千名八至11歲兒童和516名孕婦的調查結果顯示,兒童尿樣中共檢出21種人用、獸用或人獸用抗生素,79.6%的學齡兒童尿液中檢出一種或幾種抗生素,其中部分檢出抗生素已在臨床上禁用。此外,有16種抗生素在江浙滬孕婦尿液中檢出,一種及以上抗生素檢出率為41.6%。報道稱,抗生素濫用不僅對水生生物產生慢性毒理效應,且易產生耐藥性,降低人體免疫力。
對於抗生素的來源,調研發現,水中抗生素主要來自醫院和藥廠廢水、水產和畜禽養殖廢水及垃圾填埋場,大部分抗生素無法在現有工藝下有效去除,導致河湖水體成為抗生素和耐藥基因庫。
主要來自醫院和藥廠廢水
研究人員發現,有飲用水水源地上游五公里分布著大型醫藥生產企業的排污口。如長三角某市水源地附近有三家醫藥公司排污口,一些長江支流交匯處有六、七家製藥廠,廢水含有高濃度抗生素。
近年長江流域雖加大整治力度,但有不少中下游的化工、製藥、中低端製造、畜禽養殖等類企業往上游或支流轉移,污染形勢嚴峻。相關專家呼籲應盡快修訂標準、嚴控源頭、加強研究,管控長江流域的抗生素污染。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早前組織工人轉運三峽水庫江中的漂浮物。(新華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