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冠疫情成為「新常態」
17/04/2020
18012
收藏
分享
當新冠疫情成為「新常態」
當新冠疫情成為「新常態」

新冠肺炎疫情這隻「黑天鵝」在全球肆虐至今,公眾對於疫情的心理狀態亦不斷轉變,從疫情爆發之初的高度緊張、焦慮等集體應激性反應,到後期的逐漸麻木、鬆懈。再觀乎未來發展,若短期內未有疫苗或特效藥出現,有專家預測疫情甚至需要兩三年時間才能受控,這是否意味著公眾要從心理上接受,新冠肺炎將成為「新常態」,並且摸索如何在此狀況下重新開展工作和生活?

截至昨(16)日早上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人數增至逾207萬人,死亡總數超過13.4萬,死亡率約為6%左右。有科學家認為,在患者數量可能被大幅低估的情況下,實際死亡率可能與流感相近。新冠病毒這種高傳染性、低致命性的特點,令其可以長期潛伏在社區,已經有不少醫學專家擔憂此病毒會如「幽靈」一般常伴人類左右。

面對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的未知病毒,人們自然陷入恐慌,全球經濟活動隨之停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全球GDP將萎縮3%,是1928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紐約時報》更是發表評論文章,人們或因疫情而改變原有消費習慣,預測全球經濟可能陷入長期衰退。在實施嚴格的防控措施多日後,美國、德國等國家正在計劃逐步放寬限制、重啟經濟。

然而,放開了限制就能開始復甦嗎?在疫情防控到位的中國內地,除了個別重點城市外,大多數地區已經陸續恢復正常工作生活秩序,但大家先前期待的「報復性消費」並未出現,有意見擔憂可能陷入「消費減少——收入下降——進一步減少消費」的循環。如同澳門此類以旅遊消費為命脈的城市,外來「水源」被切斷,自然是叫苦連天。對於未來如何止血復甦,有立法會議員就指出,「輸血不如造血」,澳門應與內地實行健康碼互認,逐步有序開放內地遊客來澳,讓社會回復信心。

疫情當前,許多習以為常的觀念和行為都被迫改變,就算一時三刻回不到以前光景,我們都應「作最壞打算、作最好準備」。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