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在全國各地的爆發,發展成為一場始料不及的災難,全國不同地區、不同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疫情的防控考驗著中央政府及各地政府公衛體系運作、風險管控及應急處置能力。而隨著防控措施陸續展現成效,新冠肺炎疫情終將受控好轉,更多的工作將聚焦在經濟復甦層面上,由疫情引發的連鎖反應,也將帶來更大的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為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除了持續時間、擴散範圍較2003年的沙士更大之外,疫情爆發的時間點也更加不利。2003年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不久,正處於經紀騰飛的階段,沙士疫情雖然讓當年第二季度GDP增速驟降,但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趨勢,且疫情過後能夠迅速恢復原本的增長水平。
除了因為剛剛加入WTO之外,也和當年中國經濟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有關,加上沙士爆發時春運已經結束,打工的工人已回到工廠就位,因此當疫情受控,工人能夠迅速復工復產。與當年不同,經過17年的發展,中國第三產業貢獻率已高達59.4%,疫情讓全國數以億計的消費者「宅在家」,對電影、消費、旅遊市場的打擊將直擊中國經濟的心臟。
在澳門,博彩業是澳門經濟的心臟,業界同樣面臨嚴峻的挑戰,博彩業界自去年中期以來已經受到國內經濟下行的影響,原本寄望春節能帶來一波高峰。除博彩業外,疫情同樣也造成各行各業收入減少,加上剛剛發完年終獎金,以及停業期間的人事支出,大型博企與中小企業都承受相當大的壓力。
醫護人員、醫療物資是否充足到位,是患者的生命線;而企業的生命線,則是資金流的保障。
本月初,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多個部門推出30條措施應對疫情危機,其中「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信貸支持力度」被列為第一要務;央行亦展開人民幣1.2萬億元的逆回購,增加市場上的資金流動;在澳門,特區政府推出中小微企援助及利息補貼。通過保障企業的資金流,能夠幫助企業渡過疫情的難關,從而避免因為中小企業倒閉導致的失業增加、消費減弱的惡性循環。
保障中小企業生存是第一道關卡,要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進而提振經濟表現,需要更長遠的特別措施,例如提出其他發展計劃、推出大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都能夠在疫情過後為澳門經濟帶來新的刺激。特區政府在今次疫情防控的工作表現獲得各界讚譽,在保障兩條生命線的同時,社會各界也在期待未來可能的新舉措,帶領澳門迎接疫情過後的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