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一隻蝴蝶搧動翅膀,能否引起美國德州的一場龍捲風?這是美國科學家洛倫茲1972年發表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時的開場白。混沌理論也被人稱為蝴蝶效應,指的是一個微小的初始條件變化可能導致一連串逐漸擴大的反應,最終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伊朗政府日前承認,在德黑蘭近郊失事的烏克蘭航空客機,是遭伊朗軍方「非蓄意擊落」,是在防範反擊的緊急程序中發生的錯誤,是本不應發生的悲劇。民用客機被擊落,出乎各方的意料之外。錯誤的發生雖難以預期,但一連串衝突累積的刺激反應,卻又為這場悲劇準備好了舞台。追溯悲劇的源頭,烏克蘭航空客機上176人枉死,要從一名美國翻譯的死開始說起。
伊朗局勢在過去數個月發生非常重大的轉變,在美國重施制裁後,伊朗頻頻對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的油輪下手,希望迫使美國重回談判桌,但特朗普態度強硬,始終堅持制裁,拒絕談判,兩國在伊拉克及敘利亞衝突不斷。去年12月27日的一次襲擊,掀起了近期危機的高潮。在當日的空襲中,伊朗支持的伊拉克民兵「真主黨旅」襲擊位於基爾庫克的美軍基地,炸死一名美國公民,作為反擊,美軍隨即對「真主黨旅」展開空襲。
伊朗炸死的這名美國翻譯,實際上是土生土長的伊拉克人,他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時為了躲避戰火擔任駐伊美軍翻譯,後來歸化美國籍,直到反恐戰爭才回到伊拉克為美軍服務。他並非軍事人員,也並非真正的美國人,卻諷刺地在自己家鄉被同胞炸死。
美軍的回擊引發了伊拉克民眾包圍美國大使館的衝突。在班加西大使館事件後,美國對駐外使館的安全問題格外敏感。伊拉克民眾示威及「真主黨旅」的行動,與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蘇萊曼尼關係密切,美軍決定鏟除問題的源頭。1月3日,美軍擊殺蘇萊曼尼與「真主黨旅」領袖,讓危機來到了最高點。後來發生的事人們記憶猶新,伊朗在本月8日以22枚短程導彈襲擊美軍基地,一架民用客機在襲擊發生四小時後墜毀,176人無辜喪命。
每個人在刺激反應中做出的選擇,往往改變了事情本身發展的可能性,國家的決策也是一樣。如果那位軍官當時沒有誤判,這176人將平安降落與家人團聚,如果這位軍官的上級能夠掌握到美軍並未反擊的情報,或許不會導致誤判的發生,如果美軍沒有擊殺蘇萊曼尼,而是採取對等的回應,如果蘇萊曼尼沒有選擇刺激美國駐伊使館,如果那位翻譯躲過了那次襲擊,如果特朗普沒有推翻伊朗核協議,一連串的如果都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可能性。
一名翻譯的死如同蝴蝶揮動翅膀,激起了接下來的連鎖反應,而一位軍頭之死、一架客機的墜毀,也同樣引發了事前無法想像的結果。在今次衝突之後,美伊兩國互不退讓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特朗普首度表態願意與各國一起協商一個新協議,伊朗亦願意放下武裝,以對話解決問題,這樣的變化在一周以前是完全不能想像的。問題是,用這麼多條人命來換,真的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