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是思想的延伸,幫助我們表達自己,不過自閉症病患者卻因發展障礙而不擅作「正常」社交活動,往往被拒諸於溝通大門之外。向來走小眾路線的藝術團體「石頭公社」就以自閉症為題,創作全新形體劇場《完美的一天》,帶領觀眾走進患者的內心世界。
形體劇場已有百年歷史,在戲壇擔當重要角色。(黃詠思攝)
莫倩婷(Jenny)身兼導演及演員,今年初展開實驗劇場計劃——「思覺系列」三部曲,帶來《真實異境》及《讀身完美的一天》,汲取經驗,為《完美的一天》作預演。走進藏身工廈的石頭公社,就看到她與兩位演員張健嫻(小嫻)和關若斐(阿四)忙於排練,演完一段即翻看錄像,務求達至最佳效果。三人恍似自顧自地唸對白和重複動作,看得人一頭霧水,正好讓人提出疑問:到底她們眼中看到了甚麼?
「怎樣才是完美的一天?」Jenny希望由劇名開始就能使觀眾反思。
小嫻(左)與阿四回想當初一起加入石頭公社是種緣分。
多數等於正常?
從事戲劇及特殊教育的Jenny,接觸過不少自閉症兒童,「他們的眼睛裡有好多故事!」許多人以為自閉症患者喃喃自語、自成一角,甚至出現強迫症行為,全只是病徵和幻覺,是不存在的世界;Jenny 則逆向思考,探討「真實」與「虛幻」。她覺得大眾的世界太死板、被固有思維模式限制,於是把這些反思放在創作裡。如《真實異境》運用肢體、聲音和燈光扭曲觀眾的視角,提出對真偽的質疑:「難道屬於大多數的就是正常和真實嗎?」
石頭公社經常到學校、公園和圖書館作戲劇教育,小朋友是忠實粉絲。
小嫻和阿四直言,初遇自閉症孩子時也不知如何是好,後來循網絡和講座等途徑,才得知原來他們是由於感覺統合失調,對外在環境訊息要不太敏感,要不較遲鈍,因而害怕與人接觸,甚至不自覺地撞至身體瘀傷,以加強感官刺激。小嫻謂:「學習去理解他們,是公平對待每個孩子的方法。」二人嘗試進入他們的世界,藉由肢體衝破語言界限。
排練直擊!
身體語言是本能
形體劇場有別於傳統戲劇形式,主要以身體作為媒介去創作,透過形體動作和節拍韻律等,展現身體最大的可能性。《完美的一天》由三人集體編作而成,劇情非線性,三位演員亦沒有特定角色身份、對白,各人排練時不時加入新想法,Jenny不諱言需要時間整合所有元素,就像廚師般負責挑選食材,然後烹調出一場視聽盛宴。
Jenny曾辦為期三周的實驗工作坊,最後展演《讀身完美的一天》,呈現身體與聲音的牽扯。
形體劇場相對抽象,普遍觀眾未必受落,亦有可能看不懂。其實身體最誠實,小嫻相信,每人都可感受身體的奧妙之處,只是成長過程中受社會框架影響,舉止要端莊、行為需大方,怎麼行如何走一一被規範,若然亂動即被看作不正常、神經病,故漸漸遺忘自己的本能。她動一動身,自嘲:「就連沒有舞蹈基礎的我們也能做到,證明肢體表達是與生俱來!」
創作是不斷實驗
三個女生來自不同背景,唯一共通點是「零」運動細胞,甚至沒半點舞蹈基礎。2002年三人不約而同走進石頭公社,膽粗粗嘗試舞蹈培訓和工作坊。阿四回想當時拉筋嗌到拆天,「那時候才發現自己雖然多嘢講,但卻不懂講感受。」接觸形體劇場讓三人多關注內在感受,廣闊的創作空間更令她們為之著迷。
她們期待演出能與觀眾互動,當中最困難的是如何引起大家共鳴,由此延伸更豐富的想法與問題。曾到比利時進修戲劇兩年的Jenny,除表演技巧更趨成熟外,令她感悟最大的是「創作一定要試到底!」並笑指,雖然自己似在講道理,但若然有想要表達的事,不用怕失敗或別人看不懂,只管專心致志講到底、試到盡。「或者觀眾五年後某天會突然想起我們的劇。」留在心坎裡的感受比當下明白的影響更大,若能使觀眾感受片刻非一般的真實,對她們而言已是成功了。
英國演出 石頭公社曾於9月遠赴英國「愛丁堡藝穗節」演出《真實異境》,大獲好評。(相關機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