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又至,正是眾多假期「扎堆」之際,冬至、聖誕、元旦等假期令到市面熱鬧非常,本澳各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然而,在節日玩樂慶祝的同時,我們亦應該不忘這些節日的內涵意義,以關愛、包容、和諧的心態,主動關懷、理解更多有需要的人。
在日前電台節目「澳門講場」中,澳門明愛生命熱線心理輔導員表示,2018年共接獲近一萬通求助來電,主要圍繞各類社交關係問題,以及自我焦慮和孤獨感。值得指出的是,在聖誕節及冬至等大時大節前後的求助電話亦相對較多,獨居老人、單親家庭及孤兒等都是較容易識別的孤獨人群,但就算是看上去「正常健康」的人也可能被孤獨籠罩。
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有不少傳統節日的核心內涵逐漸被遺忘,繼而被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裹挾,只留下形式上的空殼。中華文化中的中秋、冬至、春節等,是家人團聚、祭祀感恩的節日,而西方的聖誕節,也是彼此關懷、純樸仁愛的格調,如何令假期過得更有意義,而非只是「買買買」、「吃吃吃」?
雖然不是信眾的人也可以過聖誕節,但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李斌生的聖誕節文告,亦值得所有人思考。李斌生鼓勵大家在聖誕佳節,以簡樸溫馨的心和態度,主動的接近身邊的人,留多些時間以歡樂、感恩和關懷的精神感染家人和朋友,也可以用這段時間一起做義務工作,為一些不太認識的人送上聖誕祝福。
澳門在公眾衛生保健方面頗有建樹,但在注意身體健康的同時,希望當局亦要關注市民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問題。澳門是知名旅遊城市、經濟高度繁榮,居民生活質量指數相信可排行世界前列,但不少工作崗位是日夜顛倒、壓力沉重,加上較高的樓價、物價,容易出現「在職貧窮」現象,進而引發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雖然並非一時三刻會帶來明顯傷害,但日積月累之下,可能影響工作生活,以及失去上進創新的拼勁。當局可考慮開展居民心理健康普查,分析潛在的心理健康風險,以便早日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