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一「澳科一號衛星」,計劃於2021年擇機發射,代表澳門科研發展適向新一頁。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展出「澳科一號衛星」模型的「澳門星航天情中國夢一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航天科普展」,目前亦在澳門科技大學進行展覽,讓本澳市民能夠對衛星先賭為快。
「這是世界上第一顆低緯度,地球磁場監視衛星,澳門這夥衛星主要用於測量監視地球磁場的變化,特別是測量低緯度的地球磁場的變化。」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可可介紹衛星表示,「澳科一號衛星」分成兩部分,A部分較大,差不多有10米長,5米高,主要用來精確的測量地球的三圍磁量場; B部分則主要的儀器用來測量太陽的變化,「所以通過衛星對磁場作出觀察,科學家就可以用觀察數據,來理解,認識地球的發電機,期望最終得知地球磁場是怎樣產生」。
今次的「航天科普展」除了展出「澳科一號衛星」外,亦展出媒娥四號著陸器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50餘幅航天珍貴歷史圖片等;為增加展覽的科普性和趣味性,展覽還專門設置「夢回神舟太空返回艙」,「火星救援太空座椅」等科普互動體驗展區,幫助大眾銘記航天歷史之餘,亦能激發對科普的探索熱情。
「整個衛星研究項目,沒有一國兩制,沒有內地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故整個項目是一個非常好的20周年回歸的禮物,也是一個非常耀眼的禮物。」張可可道。
「澳門星航天情中國夢一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航天科普展」即日起至2020年1月12日假澳門科技大學R座綜合教學大樓綜藝館舉行,展覽時間為每日上午10:00-11:00以及下午15:00-16:00。公眾假期12月20日全天,12月23至25日全天,12月31日下午(14:30-18:00)及1月1日全天暫停開放。(編輯:梁啟迪)
「整個衛星研究項目,沒有一國兩制,沒有內地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故整個項目是一個非常好的20周年回歸的禮物,也是一個非常耀眼的禮物。」張可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