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區社會服務諮詢委員會昨日舉行平常會議,衛生局代表出席並介紹「民間醫療機構資助計劃」的執行情況。有社諮委表示,資助計劃對紓緩公共醫療壓力頗有成效,亦方便居民求醫,但當局的資助方式仍有改善空間,建議當局建立恆常的「非固定資助申請制度」,令資助計劃更系統化、制度化。
本澳有不少民間醫護機構,對分流病患、紓緩公共醫療壓力有重要貢獻。 (資料圖片)
中區社諮會副召集人鄺玉球在會後總結時表示,多數委員認同資助計劃能引導病患分流到各社區的民間醫療機構,從而大大減少政府衛生中心的壓力。
在資助額方面, 由於政府是按服務次數向民間醫療機構批出固定資助額,當固定資助額快要用完時,機構可向當局再申請非固定資助額,以維持免費醫療服務。
社諮委吳碧珊(下圖)指出,有部分機構反映,今年收到當局通知,當固定資助用完後將不會有追加資助額,因此一些民間醫療機構預計,需要將剩餘的固定資助額平均分配,使每日提供的免費醫療服務達到上限,才能令服務維持到年終。
吳碧珊認為,此舉有可能令到市民提早排隊求診甚至重新回流到衛生中心,有違分流公共醫療壓力的原意。
吳碧珊建議,當局應重新考慮批出非固定資助額,或者建立恆常的非固定資助額申請制度。例如,當一間醫療機構用完了八成的服務次數後,可以向當局申報,當局因應實際情況進行審批,從而令資助方式更系統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