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廟宇節慶文化促進會23日舉行“澳門土地文化座談會”。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代校長林發欽指出,本澳三大土地廟正積極將“澳門土地信俗”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澳門土地文化積澱之深厚,社區組織傳承之成效,確有充分申報條件。
座談會11月23日下午三時在澳門道教協會會址舉行。林發欽、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中西文化研究所所長江淳、二○二○世界大伯公節籌委會署理主席馮健富主講,澳門道協會長吳炳鋕、副會長葉達及多位廟宇節慶文化促進會成員與會。
馮健富簡介了明年第十二屆世界大伯公節將於明年五月五至七日假漁人碼頭舉行,與會陣容鼎盛,為難得的節慶盛會。
林發欽表示,澳門作為中華文化根深葉茂的地方,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各地華人將原鄉的土地神和信俗帶到這片土地,形成歷史悠久、分佈廣泛、特色鮮明的土地文化。澳門土地信俗以三大土地廟為傳承核心,分佈全澳約二百座的土地神壇為支撐,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土地誕為年度重點活動,構成流傳不斷、深入社區、活態多樣的“澳門土地文化”。
葉達表示,澳門近年致力建設成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土地神是華人社會的重要信仰對象,在各地有不同稱號,如伯公、大伯公、福德正神、土地公、社公等,各有其意義與脈絡。隨着華人遷徙世界各地,在各地建立神壇和廟宇,各自發展。澳門作為一個土地文化源遠流長、紮根社區、活態傳承不絕的華人社會,有極大優勢。以“土地文化”連結世界華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深入發展經貿關係。“世界大伯公節”明年將在澳門舉行,在文化交往、人員交流、經貿往來的同時,定可助力“文化基地”的建設。
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學術團隊近年與沙梨頭土地廟慈善會、雀仔園福德祠土地廟值理會、下環福德祠慈善會及掌管各方土地神壇的坊會和團體攜手合作,以實地拍攝、測量、記錄、建檔等方式,開展“澳門土地神壇調查”和“澳門土地信俗口述歷史計劃”兩項研究,為申報非遺提供詳盡資料和學術基礎,成效顯著。未來仍將繼續努力,擴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