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持續普法宣傳

引導居民減塑
18/11/2019
10216
收藏
分享
引導居民減塑

《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今起生效,推動大眾減少使用一次性的塑膠用品。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陳溥森昨日受訪時表示,澳門人一直都習慣在購物時有免費附送膠袋的消費模式,依賴膠袋裝載商品,自備環保袋循環使用的意識淡薄。因此法律實施的始初階段應設適應期,以宣傳教育為主、引導良好購物習慣為重,處罰為輔,減少供求矛盾。他亦指,服務延伸部分容易引起糾紛,政府應擬定相關界限,並適時檢討措施成效,以便細化相關條文。

陳溥森表示,鄰近一些國家和地區都有實行膠袋徵費,且成效不錯。澳門早已展開相關的討論和公開諮詢,近期又經過30多場的法律介紹和綠色講座進行宣傳教育,引起公眾的關注和商戶的支持。但澳門人一直都習慣在購物時有免費附送膠袋的消費模式,尤其是到傳統的「濕街市」、超級市場購買食材、生活用品時,基本依賴商戶提供膠袋裝載,自備環保袋循環使用的意識較為淡薄。因此認為法律實施的始初,需設一段時間的適應期,特別是面對信息不廣、文化偏低的家庭主婦和長者,應以宣傳教育為主、引導良好購物習慣為重,處罰為輔,以減少供求矛盾,避免買賣摩擦,不因良法的實施而增添社會紛爭。

陳溥森指出,膠袋法生效後,在推廣減塑的工作中,仍有大量問題需要妥善解決,例如如何讓公眾正確區分受法律規管含有塑膠成分的包裝袋類型,如何區分收費和豁免膠袋,尼龍環保袋是否列入豁免範圍等,都涉及一些專業知識,外行人不易分辨。此外,澳門作為一個旅遊城市,每年接待遊客逾三千萬人次,每年消耗一次性的塑膠餐具和用品數量驚人,並且還會伴隨遊客入境而會輸入大量的塑膠袋,如何分類回收、推廣減塑,以及加強巡查防止商戶濫收費等,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澳門人每天產生固體廢物超過2公斤,當中逾兩成是塑膠廢物,遠高於新加坡、香港和北京等大城市。澳門每年塑膠袋的消耗量高達4.5億個,人均每日消耗2.2個。由於絕大部分塑料廢物含有化學物質,且不容易回收和降解,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和破壞,且影響深遠。為了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即使《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已經生效實施,仍要持之以恆地由學校到社會,由家庭到商戶、由市民到遊客,開展持續普法宣傳,同時亦能形成良好習慣。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