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業界違規、違法的手法層出不窮。近日,本澳就接二連三發生不少與食安相關的事件,例如街市疑似出現「冰豬扮鮮豬」、外賣飲料店疑使用過期材料、食店涉走私大閘蟹進入澳門等,令社會對食品安全問題愈來愈關注。
根據市政署最新資料,《食品安全法》2013年生效至今,有關食安的違規個案開始放緩,由最高峰2015 年檢控84宗降至2018 年66宗,今年1至9月共檢控48宗違規個案。另外,市政署和海關合作緝獲的未經檢驗檢疫食材,最高峰2016年近7,700 公斤減至2018 年2,121 公斤以及今年1至9月的1,238 公斤。從數字上看,違規個案下降,反映政府工作有不俗成效。然而,在面對突發的食品安全問題時,當局反應則較為遲緩。
例如有市民指出,近日有街市小販疑用「冰鮮豬肉」扮「新鮮豬肉」出售,曾向當局舉報但未獲回應。食品安全關乎居民身體健康,除了要做好進口食品的檢驗的關口,將食品風險控制在消費環節之前,一旦出現類似「冰豬扮鮮豬」等突發事件,相關部門應迅速介入,盡快檢測及判斷食品是否有問題,及時阻止問題食品流通。
要維護食安,離不開政府日常嚴密的巡查抽驗,也需因應社會和經營情況變化,迅速作出監察調整,及時糾正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不法行為。
當然,確保食品安全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包括食品原料、生產、運輸、貯藏、販賣,直至消費者進食前。所以,保障食品的安全並不僅僅局限於購買,消費者自身也有責任確保他們自己吃的食物是安全的。
古諺有云「民以食為天」,食物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佔了非常要的位置。減低食品安全風險,需要政府、業界、市民三方合作,透過不同渠道傳遞食品安全資訊。當局未來需繼續加強公眾及業界的食安風險認知,協助業界提升自我監督能力,共同維護澳門食品安全和國際旅遊城市形象,不負「美食之都」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