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首顆科學衛星項目」正式發布,民眾即日起可參與命名活動。(鍾佩欣攝)
劉良預計今年末將會完成衛星樣機的製造並開始測試,明年擇機發射。 (鍾佩欣攝)
譚俊榮認為,是次衛星項目是推動澳門科技發展的一個新契機。 (鍾佩欣攝)
由澳門特區政府、澳門中聯辦及國家航天局合辦的「澳門首顆科學衛星項目發布會暨徵名活動啟動儀式」昨(9)日舉行。澳門首顆衛星是世界第一顆低緯度衛星,計劃於明年(2020年)擇機發射。為了提升社會各界對科學發展的關注,是次項目組亦特意舉行「衛星命名」活動,由即日起至本月(10 月)31 日止,市民大眾可登入網站提交創意命名。
今次「澳門首顆科學衛星項目」將發射世界第一顆的低緯度衛星,利用近赤道軌道監測赤道附近南大西洋異常區(SAA)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藉此期望可對地球內部動力學與SAA上部的空間天氣進行研究,有所突破。據了解,衛星任務的核心科學目標是「南大西洋異常區地磁探測與地球液核發電機動力學研究」。衛星配備先進的高精度磁場和高能粒子探測科學載荷,提供南大西洋異常區上空高精度、高解析度、長時間尺度的向量磁場數據以及高能粒子數據,有望在地球岩石剩磁分布、地球發電機、內核磁流體動力學、地球磁極倒轉、地核與地幔相互作用、地磁變化數據融合預報,航天器空間運行安全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做出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
劉良:預計今年末完成樣機
啟動儀式上,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感謝各機構單位的支持,並祝賀澳門首顆科學衛星項目落戶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他認為此次衛星項目是推動澳門科技發展的一個新契機,相信未來的研究會對世界、國家、澳門的科技發展都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和社會效益。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田玉龍則表示,衛星研製將充分發揮澳門科技界在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多方面優勢和特色,相信對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科大校長劉良表示,過去一年,澳門科大非常重視該項目,同時投入大量精力組織科學家團隊和行政團隊,預計今年末將會完成衛星樣機的製造並開始測試,明年(2020年)擇機發射,其後將圍繞衛星數據開展科學分析研究工作。
張可可:將帶動多個學科發展
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可可(上圖)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該衛星項目可帶動澳門多個學科的發展,項目研究結果將適用於礦產資源、空間天氣預報、導航等應用,與行星學科、電腦學科以及環境科學等方面的應用。此外,該項目還可促進本澳成為未來人類生存環境研究的國際中心,助力澳門成為吸引國際高端基礎科學人才的優勢平台,成為澳門青少年科學普及工作的生動依託,提升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科技影響力,打造澳門與內地實質性科技合作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