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期待國家有作為

70年光輝奮鬥 中國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01/10/2019
38764
收藏
分享
70年光輝奮鬥 中國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70年光輝奮鬥 中國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70年光輝奮鬥 中國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70年光輝奮鬥 中國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70年光輝奮鬥 中國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70年光輝奮鬥 中國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70年光輝奮鬥 中國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70年光輝奮鬥 中國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70年光輝奮鬥 中國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70年光輝奮鬥 中國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70年光輝奮鬥 中國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70年光輝奮鬥 中國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專題——民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CFP 圖片)

1994年,通往大連的火車上,民眾正在打「大哥大」電話。 (CFP圖片)

2018年8月18日,海口市瓊山區龍塘鎮多賢村脫貧戶劉拔豐在鄉間小路上放羊。 (CFP圖片)

「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在新中國得到最完美的實踐。(CFP 圖片)

上世紀90年代末,私家車逐漸進入中國家庭。(互聯網圖片)

左圖為1975年廣東中山衛生院的外科醫生在為病人做膽切除手術;右圖為2019年7月18日,在位於廣東廣州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陳凌武教授(左)運用「機器人輔助腹腔鏡」進行一台輸卵管狹窄整形手術。 (新華社圖片)

浙江溫州,店主出示1980 年獲發的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CFP 圖片)

1949—2019,是國的70年,是家的70年,也是普通人的70年。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人民的生活品質一步步得到改善。從建國初期只能「有啥吃啥」,一衣穿多季,到今天「吃啥有啥」,一季穿多衣。從「騎著毛驢上北京」到「復興號」列車風馳電掣,穿梭在華夏大地。經濟發展、國家強大令無數人的命運得到改變,生活更加幸福。70年說遠不遠,回顧歷史,重溫中國的發展歷程,就能清晰感受到人民生活的巨變。(採訪、撰稿:李袁木)

家主席習近平曾指出,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交通網絡覆蓋全國,城鎮化進程飛快,人民收入不斷增加,醫療衛生不斷進步,社會保障從無到有。經濟在繁榮、國家在強大、民生在改善,這一切都見證了「以人為本」發展思想的偉大實踐。

交通四通八達 鐵路里程13.1萬公里

交通是強國之基。從建國初期的封閉堵塞,到如今道路四通八達。中國交通運輸發展成就斐然,為方便人民出行提供了強力支撑。改革開放以來,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逐步加快,運輸能力和效率明顯提升,交通線路長度成倍增長。2018年末,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3.1萬公里,比1949年末增長五倍,其中高速鐵路達2.9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60%以上,以「四縱四橫」為主骨架的高鐵網基本形成;公路里程485萬公里,增長59倍,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2018 年末達到14.3 萬公里。

城鎮化高效推進 城市增至672 個

建國初期,城鎮人口比重僅10.6%。1978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僅為17.9%。改革開放以後,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201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6%,比1978 年末上升41.7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實施,農民工市民化程度不斷提高,愈來愈多的人得以享受城市生活便利。2018年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43.4%, 比2012 年末提高8.0 個百分點。得益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突飛猛進,我國城市數量持續增加。1949 —2018 年,城市由132 個發展到672個,其中地級以上城市由65個增加到297個,縣級市由67 個增加到375 個。

居民收入劇增 生活品質更高

《史記》有云:「治國之道,富民為始」。195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98元,人均消費支出僅88元。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帶動城鄉居民收入增加。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228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24.3倍;人均消費支出為19,853元,比1978 年實際增長19.2倍。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增加,居住條件顯著改善。2018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達41.0台,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達22.3台,比改革開放初期大幅增加。收入持續增加,城鄉差距不斷縮小,愈來愈多的家庭走向富裕,享有更高生活品質。

從「站起來」到「健康起來」

新中國成立前, 中國人曾被稱為「東亞病夫」。上世紀50—70年代,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改革開放以來,醫療科技水平迅速提高,醫療衛生體系建立健全。1998年,國家開始建立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醫療、醫保、醫藥事業深入發展,為人民健康撑起牢固保障網。

2018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99.7萬個,比1949年末增長271倍;衛生技術人員952萬人,增長17.8倍。居民預期壽命由建國初的35歲提高到2018年的77.0歲,嬰兒死亡率由建國初的200%下降到2018年的6.1%,居民健康水平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由於衛生健康事業成就舉世矚目,中國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的典範」。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健康起來的階段性目標逐步實現,為強起來提供了健康保障。

社會保障構築民生安全網

上世紀50—70年代,國家和單位對城鎮職工提供勞保等福利,並由集體對農民實行少量保障。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蓋面持續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構建,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2018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1,848 萬人,比1989 年末增加36,138 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9,643 萬人,比1994 年末增加11,675 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3,868 萬人,比1994 年末增加22,046 萬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逾九億人。

習近平在2013年5月考察天津時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人民有新期待,改革就有新方向,黨和政府就有新作為。70年的光陰令無數個「曾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站在2019新歷史起點,唯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14億人對生活更美好的嚮往才能實現。

七億多人擺脫貧困 周立:扶志、扶智、扶制才能不返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扶貧,實施了一系列中長期規劃,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農村扶貧道路。貧困人口已從1978 年的7.7 億減少到2018 年的1,660 萬人。即使經濟總量全球第一的美國,仍有4,200萬人生活貧困。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核心機制研究首席專家周立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十年前他曾訪問20多位非洲部長級官員,這些官員對中國各地農村勤勞致富,以及地方政府的動員能力表示自嘆不如。周立認為,政府、市場和社會三隻手共舞是中國能取得扶貧成就的重要保障。70年來政府不斷推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近40年的市場開放使中國成為絕無僅有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與大規模減貧同步,綜合國力增強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步的發展中國家;吃苦耐勞、勤奮節儉,抓住一切機會改變命運的文化傳統——這三方面因素共同帶動中國人擺脫了貧困。

解決深度貧困靠「兩不愁 三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核心機制研究首席專家 周立

周立指出,雖然扶貧攻堅成績斐然,但也仍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深度貧困問題。它具有兩大特徵:一是程度深,二是時期長。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目標是「兩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三保障」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發表了重要講話,「兩不愁、三保障」開始由易地扶貧搬遷手段,成為解決深度貧困問題的重要抓手。

「兩不愁」是脫貧基本要求,當前已基本解決,如何落實「三保障」?周立認為,首先要加強義務教育建設。能力貧困是深度貧困產生的重要原因,亦是極端貧困人群普遍面臨的現實障礙。「扶貧必扶智,治窮先治愚」,轉變「等靠要」觀念、增強自身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其次要加強基本醫療建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頻發,所以必須注重健康扶貧。不僅要提升農村整體醫療服務水平,也需推進醫療保險全覆蓋計劃落地,促進城鄉醫療服務均等化。最後,還要加強住房安全建設,改善人居環境。

不返貧才是真脫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錢給物只能解一時之貧困,並不能解決根本。周立指出,只有推動「志智制立體扶貧」,將扶貧與扶志、扶智、扶制結合起來,才能不返貧。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鬥志和勇氣。扶智即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幫助群眾提升脫貧能力。扶貧還需扶制。扶貧攻堅愈往後難度愈大,需要制度扶貧等綜合性手段,可採用發展權贖買、社會分紅等重要工具實現穩定脫貧。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