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精神康復服務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澳門精神康復服務使用者年齡40至59歲人士為主,當中60%由父母照顧,而照顧者年齡60歲或以上亦超60%,顯示康復者和照顧者呈雙重老化趨勢。 (資料圖片)
社會工作局於2018年邀請澳門理工學院組織顧問團隊,開展「社區精神康復服務研究」工作,對象為受社會工作局資助的社區精神康復機構的服務使用者、家屬、前線同工等,收集其對社區精神康復服務的意見。
研究發現精神康復服務使用者年齡40至59歲人士為主,約有60%精神康復者由父母照顧,照顧者中年齡60歲或以上的人士超過60%,顯示精神康復者和照顧者呈雙重老化趨勢,希望政府正視有關情況。
在昨(23)日復康事務委員會本年度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有關代表介紹研究內容。會後,社工局社會互助廳廳長蔡兆源作介紹時表示,是次研究包括問卷調查約200名服務使用者、約50位家屬,約50位前線工作人員,兩次實地考察以及五次深度訪問,開展12次焦點小組,約有80位服務使用者、家屬及前線工作人員參與。
調查發現精神康復服務使用者主要以女性及年齡40 至59 歲人士為主,接受機構服務的年數中位數約為四年,日常生活開支、社交開支和醫療開支是最主要的經濟困難。
在照顧者方面,約有60% 精神康復者由父母照顧,照顧者中年齡60 歲或以上的人士超過60%,顯示精神康復者和照顧者呈雙重老化趨勢;照顧者面對的經濟困難主要是居住、醫療和生活開支,非經濟困難主要是照顧問題。
前線人員冀設督導緩壓
前線工作人員方面以女性較多,社工專業佔多數,認為機構培訓以及同事支援較強,但工作挑戰較大,希望可設有督導幫助紓緩工作壓力。
研究顯示,精神康復服務使用者家屬和前線工作人員對政府服務有正面評價,包括精神病免費醫療、社區精神健康外展隊、民間機構服務多元化、前線人員福利待遇較優等。但也提出不少建議,包括家屬希望提供更多家居輔導、援助,增強社區教育;前線工作人員希望政府更加關心精神康復者雙老家庭需要,將相關照顧者獨立出來,並加強對其支援,增加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區的機會等。
建議增加服務實體人手
此外,研究也針對成人精神康復者服務提出多項建議,包括適當增加服務實體的人手,包括緊急支援、就業服務方面人員以及輔導員等;優化現有服務,延長日間中心服務時間、宿舍內提供緊急宿位、開通精神健康熱線;建立以家屬支援為主的網絡,學習照顧精神病康復者;將現行服務提升至一站式/ 綜合性服務中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