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團隊研發「小分子光聲探針」更有效評估失智症。 (澳大提供圖片)
澳門大學最新研發「小分子光聲探針」能更準確、有效為「阿茲海默症」(俗稱失智症)作藥效評估。此技術由澳大健康科學學院科團隊研發,能穿越血腦障壁,檢測腦組織裡的二價銅離子。透過分析腦部銅離子的狀況,評估失智症藥物篩選和治療的效果。相關研究最近在國際著名刊物《Angew. Chem. Int. Ed. 》刊登, 並獲學術網《ChemistryViews 》亮點評論。
多項研究表明,大腦中二價銅離子的富集與「阿茲海默症」發病機制密切相關,透過光聲成像技術在腦部對二價銅離子進行成像,能為「阿茲海默症」病理研究提供重要資訊。目前光聲探針的設計是通過增加「分子的p-共軛體系」,使光聲信號擴展到近紅外區,但增加「共軛體系」同時導致分子量變大,不利於探針穿越血腦障壁。有見及此,澳大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張宣軍及其團隊研發出一系列「小分子光聲探針」(分子量小於440),能高選擇性地結合二價銅離子形成自由基,並在近紅外區顯示強的光聲信號,解決了分子量變大的憂慮。
此項技術突破不僅為「小分子光聲探針」設計提供了嶄新的思路,更能進一步應用到生物醫學研究、疾病診斷和分析檢測領域。同時,此技術也有助「阿茲海默症」分子層面上的研究,為「阿茲海默症」藥物篩選和治療效果的評估提供了有效的檢測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