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生今年在各項科普類比賽中收獲豐富。
澳門學界代表隊在7月舉行的「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取歷屆最好成績。
澳門代表於2019機械奧運國際賽中勇奪「機械人足球」冠軍。
澳門科技大學現已有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林嘉欣攝)
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設立, 使澳門在該領域有更好的研究條件,提高本澳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 (林嘉欣攝)
龐川表示,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在教育工作。 (關柏皓攝)
今年特區政府施政重點之一是科技發展,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首要動力,加上以國際視野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通過頂層設計和總體佈局,建立完整及有層次的科研和科技創新機制,健全科技創新生態體系。
海外實習擴科普技能 國際賽事展學生潛能
教育暨青年局在每年暑假都有組織、支持本澳學生和教學人員,到澳門以外地區進行學習交流、參加比賽和接受培訓,期望學生透過參加暑期赴外科普類的國際比賽,加強邏輯推理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溝通、協作、創造力和審辨思維,讓學生更廣泛接觸科普創新。教青局認為隨著智慧城市發展,不論是課程、師資培訓以及對學生投入的資源等,科普教育將會是未來教育比較重點的發展方向。
透過支持學生參與國際創科比賽,學生能積極提升幸福感、國際視野,培養學生溝通、提升個人競爭力。今年7月20至26日在澳門大學舉行的「第 34 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海選環節已有不同國家及地區近千萬名學生參加,最終澳門代表隊經過努力收獲歷屆最好成績,代表隊共十項學生科創作品全數獲獎。
其中來自培正中學的劉昭朗憑「二合一全自動智慧水底機器人」,在賽事中奪得最高獎項「中國科協主席獎」,該獎項僅有四名得獎者,其他得獎者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及瑞典等名校,如此好的成績亦證明澳門學生在科技創新能力達到全國最高水準。除此,於2019 機械奧運國際賽中,澳門代表隊亦獲得賽事中的14 個獎項,包括六個冠軍、三個亞軍以及五個季軍,成績優秀。
回歸以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區政府加大對科技研發投入,加強產學研合作,在原來中醫藥及芯片設計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智慧城市、物聯網、大數據、太空科學及健康科學等領域,特別設立智慧城市物聯網和月球與行星科學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些發展使澳門科技邁入新的階段,為澳門參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奠定了基礎。
按照習近平主席關於澳門高校工作重要指示,特區政府繼續投入資源,支持院校持續優化環境和添置必要的設備,提升教學和科研素質,培養更多愛國愛澳人才,創造更多科技成果;進一步發揮高等院校在城市發展和建設中的科學技術引領作用,促進院校發揮各自特長,突出傳統優勢學科,樹立澳門特色的品牌學科,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特區政府多方位支持澳門高校發展科技,包括增加資助的廣度和深度,優化資助服務,全力支持澳門高校開展高質量科研、建設高水平科研基地、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及大力支持科普,鼓勵澳門青年學習科技類科目和投身科研,為澳門未來科技升級發展儲備人才。
加大科技教育資源投入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
為提供澳門學生的科技創新水平,鞏固並深化科普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教育暨青年局於2016年推出「少年科技優才培養計劃」、「創新素養學生培訓計劃」。並積極鼓勵和支持澳門大專學生參加和籌組各項活動,豐富實踐經驗,透過「高校教研人員專業發展資助計劃」,為澳門院校教研人員開闢更多專業發展空間,持續推動澳門高校教學及研究創新。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還展開多方面研究,包括支持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援機制及資助方式;加強支持重點領域,例如中醫藥、芯片、物聯網與人工智能、太空科學與深空探測等;優化高端科研人才的引進機制和相應的監察機制。
另外,加強區域科技創新合作,爭取在本地合辦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區域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使用,參與構建區域性的協同創新平台。優化雙創支援政策,鼓勵創業團隊創新進取,充分利用澳門「一中心、一平台」的定位優勢,融入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共同打造國際化的創新型城市。
教育工作較回歸前有大躍進龐川:澳門教育唔輸其他地方
立法會議員、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會理事長龐川日前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自澳門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在教育工作中,以高等教育為例,能夠發展成為今天的模樣,「喺回歸前是不可想像」。隨著特區政府發展科技發展基金,加上本澳各學校有獨自的發展規劃,才有今天的科研成果,其實是依靠政府投入資源及整個高等教育界的努力所獲得。
龐川認為,在教育方面「澳門唔會輸給其他地方」,因有特區政府政策配套和資源雙管齊下,高等教育工作在澳門是非常有期望能成為未來的多元化產業之一。由於本澳現時主要的科技創新工作都是高等院校進行, 如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的科技創新基礎就是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中藥質量研究、智慧城市物聯網、微電子及月球與行星科學等都取得突出的成果,受世界級認同。他稱,「特區政府一直都做緊嘢」,如科技發展基金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未來新科技專業團隊的支持,能促使澳門在科研上有更大的作用,輻射到更遠的地方。
在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澳門高校應如何在當中找到自身定位及與區內高校協同合作發展。龐川認為,大灣區發展能為澳門高等教育工作帶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由香港、澳門、廣州及深圳組成的「科技創新走廊」便是很好的平台。澳門各高校需要清晰知道與區內高校相比,自身的發展優勢及不足的地方,就像現時澳大和科大共同組成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雙方友好競爭、錯位發展、促進發展並各有各的貢獻。
至於與區內高校合作,龐川則表示,希望未來澳門能與大灣區內的高校合作,借助當地的土地和人才資源的優勢,解決現時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不足的地方,實現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