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孳息倒掛、港股再現「死亡交叉」、歐債收益率逼近歷史低點、瑞銀七年來首次看空股市,種種跡象顯示,衰退或許尚未實現,但烏雲已在不遠處。
9月1日起,全球兩大經濟體再次互相加徵關稅,至12月中,中美兩國之間幾乎所有進出口商品都會被加稅,而當關稅到了「加無可加」的地步,這場貿易戰無可避免要蔓延到其他戰場,對各個領域的影響也就會愈來愈「有感」。
中美經濟情況的負面變化,對亞洲其他經濟體而言關係甚大,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印度,最新季度的GDP增長率只有5%,是六年來新低,國內汽車銷售暴跌31%,創20年來最大跌幅,印度央行今年已減息四次;韓國則受全球電子產品需求減弱影響,GDP第二季度增長1.1%,是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收縮,韓國央行亦在7月實施三年來首次減息;新加坡是貿易導向型經濟體,受貿易戰衝擊,第二季度GDP增長是負3.3%,新加坡當局將年度經濟增長目標調整至0%至1%;日本雖然第二季度增長0.4%,但10月即將調漲消費稅,同樣面臨消費下滑的壓力。
對中美而言,經濟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國家統計局周六公布8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由7月的49.7%回落到49.5%,不但連續是四個月萎縮,且低於外界預期,除了颱風的影響之外,內外需求的疲弱仍然是衰退的訊號;另一方面,人民幣已跌至11年新低,雖然外界認為人民幣貶值有利於抵銷關稅的衝擊,但也會拖累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
7月份,人民幣已滑落至第六常用的國際交易貨幣,甚至落後給加幣,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顯得愈來愈困難,而透過香港交易的離岸人民幣佔四分三,持續貶值與香港無休止的示威,都在打擊使用人民幣的意願,這絕對是中央政府所不樂見的。
另一邊,美國消費者支出佔經濟活動的三分二,雖然7月份消費支出強勁,但通脹指數未有顯著提振,衰退的風險愈來愈大,密歇根大學發布的8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由98.4驟降至89.8,創下2012年12月以來最大跌幅。這當然要「歸功」於特朗普不按牌理出牌的關稅措施。
在這麼多的變動之中,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中美紛爭,全球埋單」,兩國拿來對賭的不是各自的國運,而是全球的未來。大豆關稅令中國轉而採購巴西大豆,彭博認為這種龐大的需求轉移,導致巴西急速擴張耕地,或是導致亞馬遜雨林大火的遠因。假如,需求的轉移能夠點燃南美洲雨林的燎原火,那麼需求的衰退,又會導致甚麼後果?沒有人能估計一場漫長的貿易戰要付出甚麼代價,但亞洲多個經濟體已經在體驗這種痛感。中美兩國本月將恢復談判,接下來會發生甚麼,目前還只能「猜測」,但若「以拖待變,等待特朗普下台」是主要策略的話,危機恐怕會提前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