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L在本地難搵食

年薪百萬絕無僅有
30/08/2019
74728
收藏
分享

微辣馬來西亞粉絲見面會,現場人山人海。 (微辣FB圖片)

澳門的「KOL」在街頭拍攝視頻。( 關栢皓攝)

劉永謙(左)及凌詠豪(右)都認為澳門的網絡產業仍大有發展空間。 (關栢皓攝)

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 KOL或簡稱意見領袖))或網紅(Wanghong,又稱網絡紅人)在網絡上相當普遍,尤其在內地,當紅的KOL或綱紅,年入以人民幣百萬元計,令人稱羡。

在網絡應用愈來愈發達的世代,網絡已經普及化,在鄰埠香港,網絡媒體已形成一條成熟產業鏈,但在澳門,雖然有「KOL 」紅到出埠,但澳門人口基數細,中小企對網絡媒體的不信任及未必有太多資金」,「KOL 」在澳門仍是新興產業,只有極小數能如內地「KOL 」般成為「網紅」,究其原因,除了澳門市場細小,亦與中小企業未注重網絡宣傳有關,若要持續發展,只有放眼亞洲。

本澳KOL「微辣」是個成功例子,90後澳門土生土長青年陸志豪(綽號「六毫子」),於2013 年8 月夥同李偉麟(Jacky)成立「微辣Manner 」團隊,專門拍攝數秒至數分鐘的搞笑「超短片」,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微博、美拍、秒拍等社交平台開設賬戶,吸引大批粉絲,紅遍亞洲,是本澳極少數一年收入以百萬元計的KOL。

另一較成功的KOL「歡樂馬介休」,2016 年成軍, 在Facebook 上有近十萬個Like,由一群80、90 後創立,原本只是「玩玩吓」的數人團隊,但在三年內成長為固定人數約20人創作團隊,以「馬介休」為名意在紥根澳門,創辦人之一兼營運總監的劉永謙(Sergio)指他們卻放眼亞洲使用廣東話的地區,以本地少有的「網絡綜藝」如遊戲、搞笑、惡搞等元素,迅速確立自己的形象及方向。

善用網絡特性放眼亞洲

「歡樂馬介休」以一群年輕人玩遊戲間的火花吸引觀眾,在YouTube頻道上,每條影片平均觀賞次數約有十萬,在澳門算是頗具知名度的網絡媒體。另一名創辦人兼創作總監凌詠豪(Rico)憶述當時有一條片令「馬介休」一炮而紅:「當時一隊人準備出去拍片,點知就落大雨,當時就覺得反正都係要拍,就喺室內拍咗一條關於玩包剪揼嘅懲罰遊戲影片,當時『馬介休』啱啱成立,但影片上載不久,就有幾千人觀看,後來更被分享到台灣,有400多萬次觀看,覺得效果唔錯,才對綜藝路線有信心。」此經歷亦應了凌詠豪的心得,「澳門人被認同的方式是外界認同你,通常澳門人才會覺得你厲害,可能香港揾你拍片、或者外地報道,你在澳門先有公信力。」

「分紅」為主要收入來源

在各個網絡平台的影片點擊率會按比例獲得一定的「分紅」,再加上平台會在影片中穿插廣告, 以YouTube為例, 每100 萬觀看次數,可以帶來約6,000 至12,000元分紅,雖然是創作者收入之一,但要養活一個創作團隊,無疑是杯水車薪。

「歡樂馬介休」成立至今近三年,劉永謙坦言收支仍未平衡,但頻道「粉絲」增長穩定,對前景感到樂觀。除分紅及影片中「賣廣告」收入外,他們亦會做廣告製作,但主要客源並非來自澳門,反而香港佔了五成,其餘才是澳門、台灣、馬來西亞等地區。劉永謙續指,澳門人口基數細是客觀因素,難以改變,所幸在亞洲地區使用廣東話族群不在少數,但澳門中小企對網絡媒體的不信任是事實。「同一個價錢香港客戶接受到,反觀澳門人就多數唔得,始終網絡媒體在澳門仍是新興產業,同時中小企未必有太多資金。」

觸及率演算法隨時改變

雖然網絡為創作者帶來不少便利,不過亦要「硬食」隨時改變的「遊戲規則」。凌詠豪表示,現時經營網絡媒體最主要平台Facebook 的「演算法」經常改變,現時上傳一條影片,觸及的人數較以往少,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馬介休」,往往要賣廣告,做創作的同時亦要了解網絡的運作。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