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框架」引入愛國愛澳教育。(資料圖片)
按「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的有關規定,按幼兒、小學、初中、高中教育階段於2015/2016學年至2019/2020學年有序實施。(資料圖片)
「 課程框架」調整內容包括餘暇活動納入正規課程計劃之內,學生每周有不少於150分鐘體育運動時間等。 (資料圖片)
按「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的有關規定,按幼兒、小學、初中、高中教育階段於2015/2016學年至2019/2020學年有序實施。 (資料圖片)
立法會議員、澳門中華教育會理事長陳虹
澳門回歸廿載,期間本澳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快速發展,資訊科技的廣泛使用,全球聯繫的不斷加強,令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日常生活都發生了重要變化;為此,本澳教育制度亦不斷革新,近年政府持續制訂新一輪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政策,讓本澳教育界朝向多元化、國際化邁進。
為建立符合澳門教育發展需要的課程,教育暨青年局制定《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及《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行政法規,引導學校優化課程結構,科學安排教育活動時間,組織和實施教育教學,設計各學習領域及科目的課程,保障澳門正規教育課程兼具優質和多元的品質,讓學生獲得基礎性和全面性的培養,提升人才培養的素質,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課程框架」自2014/2015 學年開始,所有本地學制的學校須遵守每學校年度教育活動總日數不得少於195日,但小六、初三、高三年級不受此限制;而其他調整內容包括:學習領域的劃分,課時的安排,餘暇活動納入正規課程計劃之內,學生每周有不少於150 分鐘體育運動時間等。
按「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的有關規定, 按幼兒、小學、初中、高中教育階段於2015/2016學年至2019/2020學年有序實施。去年教育部門調整「課程框架」法規的內容,使歷史和地理獨立成科。推出全套中學《歷史》教材,出版小學《中文》和《常識》教材,並完成高中《品德與公民》教材的修訂工作,以保障新課程的有效實施。
修訂《高等教育制度》
2018 年,《高等教育制度》法律及相關配套法規已同步生效,確立了素質評鑑和學分制的相關制度。新制度從保障及持續提升教育素質、強化高等院校自身的管治水平、加大院校在辦學及課程設置方面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強化師資隊伍、以及提供資源保障等方面提出相關修訂,藉以促進本澳高等教育的持續優化。
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基金等新增架構的組建工作有序完成,為新高教制度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法制、組織設置和經費方面的保障。
配合《高等教育制度》的逐步實施,院校積極跟進其章程修訂的工作,進一步完善組織架構,發揮各自的優勢,持續提升辦學素質。繼續投入資源支持院校提升教學和科研素質,培養更多愛國愛澳人才。高等教育基金首期投入三億澳門元,為院校的發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修訂《職業技術教育制度》及《特殊教育制度》法規
因應社會發展,政府冀透過專業培養、資源投入、完善法律法規等多種途徑,推進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發展。
在考量本澳社會的條件、特殊教育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特殊教育服務需求殷切及社會大眾對修訂《特殊教育制度》的期望等因素,教青局提出修訂《特殊教育制度》,為發展特殊教育進一步提供支援,逐步增加特殊教育的軟硬件設施,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支援,拓展特殊教育的空間。
另一方面,因應澳門的經濟發展,社會對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而特區政府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已把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和創新作為「教育興澳,人才建澳」戰略的重要舉措。教青局亦於去年提出修訂《職業技術教育制度》,以建立更加完善的、適應澳門社會及人的發展需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制度。當局希望從制度和機制上積極擴大宣傳,引入業界參與,爭取獲得家長的認同和吸引更多學生就讀,推動職業技術教育創新。
陳虹:政府重視教育發展和青少年培養工作
立法會議員、澳門中華教育會理事長陳虹讚揚特區政府重視教育發展和青少年培養工作,包括自回歸後政府全面實施15 年免費教育,促進了本澳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公平性,其就學得到充分保障。她認為從資源的投入到整體規劃,可見政府有步推進教育政策,相關工作規劃亦相當細緻,包括發放書簿津貼、貨學金,跟進境外生學習情況等等。另一方面,本澳學生上一次參加PISA 測試的結果顯示,其數學素養、閱讀素養和科學素養均名列前茅。
去年修訂《高等教育制度》已生效,陳虹讚揚有關修訂引入素質評鑑讓高等院校的教學課程邁向更高質素,一方面有助鼓勵本澳市民終身學習,另一方面亦有助吸引更多外地精英來澳就讀。
隨著第一輪的「課框」和「基本學力」將於明年完成,陳虹認為政府該是時候進行檢討;一方面她讚揚部分學力要求具前瞻性,例如是愛國愛澳教育、普通話教育;另一方面例如是一些電腦課程,隨著時代進步則需要同步更新調整。
陳虹又讚揚《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完成度高,對未來教育發展的規劃,她展望在教學活動當中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例如是推行STEM教育,讓科與科之間的融合更密切,鼓勵學生多學多試,有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