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生多項國際賽事獲佳績

教青局:激發學生創新潛能
12/08/2019
16986
收藏
分享

上月舉行的「第三十四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澳門代表隊獲歷屆最好成績。 (資料圖片)

參賽學生在比賽展館認真準備。( 教青局圖片)

教青局一直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透過舉辦培訓、交流活動及支持學生參與國際創科比賽等,積極提升學生的幸福感、批判思維、國際視野,培養正確價值觀,加強學生邏輯推理分析能力,培養學生溝通、協作和創造力,提升個人競爭力。而澳門代表隊近期亦在各項國際賽事上頻頻傳來好消息。

教青局積極推廣及鼓勵本澳學生參與創科研究,在上月15 日起一連七日在澳門大學舉行,來自56 個國家和地區近900 名青年參加的「第三十四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澳門代表隊獲歷屆最好成績,共獲得五個一等獎、四個二等獎,以及25 個專項獎,成績足證明澳門學生在科技創新能力達到全國最高水準。

其中來自培正中學的劉昭朗更憑「二合一全自動智慧水底機器人」,在賽事中奪得最高獎項「中國科協主席獎」。她表示,澳門近年屢遇風災,故希望設計水底機械人,參與救災救援工作,保障救災人員安全。

憑作品《基於響應型納米粒用於抗癌藥物的選擇性釋放》,獲得大賽一等獎及澳門大學科技創新專項獎、中銀創新科技獎的許以琛,目前就讀高一,她合成一種新的納米粒子,更有效地治療癌症。「它可以目標性地在癌細胞中釋放藥物,從而殺死癌細胞而不影響細胞,還可以讓整個癌症治療的過程減低副作用」。

同是培正中學高一學生的胡鈞再,其作品《吐故納「鋅」》同在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他憶述在颱風「天鴿」及「山竹」襲澳期間,多地出現停電,故設計出一種新的電池用催化劑,在減低電池的製作成本的同時,亦可作應急供電之用。

研發「子母式深水水質檢測機器人」的何旻駿,亦在大賽中分別斬獲一等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中銀創新科技獎、英特爾英才獎等數個獎項,他回憶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困難時非常感觸「我這個項目做了差不多三年,最困難的地方要設計整部機械人,是一個從零到有的過程」。

努力付出的汗水與時間,是會得到回報的。上述受訪的獲獎同學表示,除了透過比賽獲到不少獎項外,其個人成長也有相當大的幫助。他們通過比賽學會了多項處理能力,鍛鍊出永不放棄精神及思考問題的多角度思維。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