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於廣州「正佳極地海洋世界」的動物慘況,再度成為媒體的報道熱點:一頭體型巨大北極熊被圈養在商場內,奄奄一息,全身呈啡色,似久未清潔,雙眼半開合,泛著水光呆望著前方,嘴巴不時開合,彷彿是求救,或希望求解脫。累計超過13萬多網民聯署,要求關閉這座環境惡劣的海洋館。
事件令人聯想起上月底發生於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的悲劇,一名四歲男孩爬過動物園圍欄,跌入猩猩封閉區,受到名叫哈拉姆比的大型猩猩的拖曳。隨後動物園工作人員決定射殺了這頭猩猩。近20萬人在一封網絡信件上簽名,抗議園方射殺猩猩的行為,並要求男孩的父母承擔責任,指責他們沒有照看好孩子,有網民甚至呼籲對男孩的父母「人肉起底」並給予譴責。不少動物學家對當時猩猩的行為作分析,指猩猩很大可能只是在保護男孩,並沒有攻擊性;但動物園負責人梅納德則為射殺猩猩而拯救了男孩的決定辯護,稱即使再發生同樣的事情,他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而事實上,有靈長類學家亦表示,大型猩猩與獅子、老虎等同屬一級危險動物,即使動物園職員也不會單獨與猩猩共處,又指發射麻醉槍可能會使猩猩變得暴躁,但藥力要10分鐘後才有效,對男童構成更大的威脅。即使如此,猩猩的行為亦純粹出於本性,不應換來生命的終結。
大眾對事件中男童的父母及園方的處理手法歸責,口誅筆伐,卻鮮有對「動物園」文化作出反思。動物園存在於歷史已經超過200年,圈養及利用野生動物的歷史則更久。除了娛樂功能之外,保育、教育以及研究的功能是動物園最常拿來當作自我存在合理化的理由。然而在上述功能被實際檢視之前,目前動物園界面臨最大的挑戰,是被圈養野生動物的福祉普遍低落,以及仍需不斷從野外捕捉動物以維持展示品質的保育矛盾。
據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一萬個動物園;直到2002年,全球約有超過一萬種野生動物、至少165萬個個體,完全在動物園相關機構,人為的干預之下生存。事實上,在科技發展如此蓬勃的今天,要為大眾提供動物生態教育,透過不同媒體,甚至是虛擬實境的電玩,其效果都絕不比動物園來得遜色,就算真的要目睹活生生的野生動物,也該親臨其原生環境去探索和體驗。至於動物園的存在價值,應重新定位在動物救援及保育的基礎上,去解決過去因為人類製造的破壞而為大自然種下的禍害,絕不應是為了商業考量。隔著鐵籠與玻璃,我們的子女不會對動物額外增加認識,卻困住了生命的自由,困住了我們的對生命愛護尊重的性靈,更困住了地球永續生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