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 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環球經濟過去11年始終處於牛皮狀態,動力疲弱,而且下一個更巨大的金融風暴更蓄積能量中。
11年前的2008 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只用了半年光景,2009 年第二季開始,多數指標都穩定了下來。關鍵是歐美、日本等國的先後啟動非常規的應急手段,即是「量化寬鬆(QE)」的貨幣政策。
QE的確穩住了經濟,危機沒有繼續爆發。然而從2009年開始至目前的2019年為止,這十年的事實顯示,後「金融海嘯」時代的經濟表現是L與V,非U亦非V。所謂L,指的是全球實體經濟的持續疲滯;至於V,則是指QE之下,大量流動性因實體經濟需求疲弱而被製造出來,而流向了股、匯、債及樓巿各資產市場,導致資產價格的泡沫化飆升。
實體經濟猶如吃了鴉片一樣,全球的流動性因QE不斷釋放,而變得疲滯持續,這就是環球經濟因QE上癮的結果。而實體經濟始終未見真正恢復強勁,巿場就不斷擔心沒有QE的加持下,虛弱的經濟會支撑不住,所以只要主要經濟指標稍有變化就緊張不已。
如果有時候指標略呈正常,巿場就積極傾向「退市」,因為深知這劑藥不宜常服,多服之後,消化不了超額流動性,愈積愈深,爆發另一次巨大危機只是遲早的事; 不過,如果指標略顯弱勢,又擔心經濟前景惡化,又忍不了再啟動新一輪QE的心。
這種進退維谷的窘境,正是當前所有主要國家決策當局之困境。
以美國為例,每次美聯儲議息,巿場都紛紛猜測在到底是「鴿」還是「鷹」,成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最大變數。說到底,一切糾結的根源,其實都跟L的走勢始終未能彈起有關。因為L始終未能翹起,實體經濟需求不振,一再QE流動性愈放愈多之下,未來爆發新危機的壓力也就愈來愈大。
所以,全球經濟的前景如何走,取決於兩種形勢的發展,一是QE,二是能創造新需求的新創科技,而目前有的選擇就是5G。
5G以其網速的快速與精準,使到任何東西都可以「互聯網+」,它創造的價值,不僅是萬物聯網之後發展出的各種新需求(如智慧城市及自動駕駛系統等),而且還可以令多種行業「升級轉型」。所以5G可能是L可以翹起的最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