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澳門經濟飛速發展、旅客數量節節上升,愈來愈多汽車、電單車、旅遊巴令到有限的路面不堪重負,除了陸地交通不暢外,現時的跨海大橋亦時有堵塞,眼見即將飽和。
隨著新城填海規劃的推進,以及第四、第五跨海通道的建造計劃,特區政府應善用「全新畫布」的空間,妥善規劃交通配套,為進一步打造「宜行」城市打下基礎。
在現有的三條跨海大橋當中,嘉樂庇總督大橋目前只允許公共運輸工具與特種車輛使用,來往澳氹的私家車、旅遊巴以及部分公共巴士分用其餘兩橋,不敷使用已初見端倪; 同時,由於只有西灣大橋設有電單車專道,不少電單車駕駛者往往要在兜路和安全兩者之間作出選擇。本屆特區政府成立後,隨即對第四條跨海通道採用橋、隧方案進行對比,最終確定採用橋樑方案,並已於去年12月進行分階段招標,建設辦預計可於今年第四季度完成判給。
新大橋連接新城A、E區,設計包括電單車專道,以及配備風障,即使在8號風球時大橋亦可實現與陸地一致的行駛條件。雖然政府未有公布具體落成時間表,但根據交通評估報告,預測2039年新大橋行車量為每天7.6 萬輛次,可以分擔現時三條跨海大橋約28% 的車流量,有效緩解堵塞。
現時西灣大橋、友誼大橋及未來的新大橋均分立在本澳東西兩海岸,位處中間的車輛「被迫」兜遠路行駛,無形中加重了道路負擔。隨著政府推進第五條跨海通道設計,有望解決這個窘況。第五通道採取海底隧道方案,連接新城填海B區及D區,亦即車輛可以從亞馬喇前地和新口岸一帶,直接前往氹仔城區中心,無疑能夠明顯節省時間。
縱觀工務部門的規劃,未來澳氹之間的海面上將橫貫「四橋一隧」,加上規劃中的新城A、B區海底隧道、氹仔大潭山隧道,當局手上可謂有不少好牌,可以分流車輛、提升交通效率。隨著今年底政府換屆,新一屆特區政府應加緊推進相關規劃,並在橋、隧各自的端點做好交通樞紐接駁配套,應對未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