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海港歷史文化協會昨日下午舉辦「防洪排澇船上研討會」。 (梁雄業攝)
未來澳門灣仔水道擋潮閘構想圖,擋潮閘將從澳門近融和門的位置,一直延伸至對岸灣仔。(梁雄業攝)
歷經「天鴿」及「山竹」颱風侵襲,澳門市民對防風及防災意識逐漸提高,為加強對目前防洪排澇建設的認識,澳門海港歷史文化協會昨(1)日下午特別舉辦「防洪排澇船上研討會」,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澳門海洋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桂舜、城市規劃師林翊捷,以及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何永康任研討會嘉賓。
四位嘉賓的帶領下,一行人從司打口粵通碼頭出發,一個半小時的航程主要考察澳門內港的堤岸格局及十字門水道,嘉賓們亦就內港防洪牆與其他陸上防災設施,以及澳門灣仔水道擋潮閘工程建設專案,提出多個方向思考的建設性意見。
林宇滔表示,政府面對水浸問題,主要提供建造澳門灣仔水道擋潮閘這個方法,然而坊間存在不同的治水方案,他認為政府有責任向市民解釋建造擋潮閘的必要性及其成效,減輕大眾疑慮;另外政府亦應檢視目前內港防洪牆是否需適當加固加高。
林翊捷表示,內港區約有七、八萬人居住,經歷多次風暴潮衝擊,對澳門社會以及內港區發展造成陰影及不確定性,不少市民更特意遷出低窪地區;政府發布防洪排澇方案的渠道又不一,市民接收相關資訊具有一定困難。
嘉賓反映防洪宣傳做得不足
陳桂舜表示,普遍市民並不知道目前防洪工程的成效以及進展等實際情況,政府有責任公開防洪工程的調研以及工程原理等資訊。
何永康認為政府對大眾的防洪宣傳做得不足,水浸時怎樣逃脫、以及電力供應是否充足等切身問題,市民心中仍有巨大疑惑;他又指政府在加建防洪設施時,應平衡景觀與環保等問題。
澳門海港歷史文化協會於本月1、6、7日舉辦四場「從海上認識澳門防洪排勞建設」船上專題講座,歡迎一眾市民參與,加強對本澳防洪防災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