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澳門人靠炮竹、香燭及火柴等傳統手工業養起頭家,拜神所點的香皆為本地出品,但如今這些行業卻日漸式微。位於關前正街的老店「榮馨祥香莊」(下稱「榮馨祥」)開業於60年代,經歷逾半世紀的興衰,準備隨時退出歷史舞台,餘煙不再。
榮馨祥香莊的第二代店主譚老闆製香50年從不言休。(何文貞攝)
採訪當日,第二代店主譚老闆正在收拾店鋪,店內陳設簡單,甚至有些凌亂,只見他的衣服、頭髮上布滿黃色的香粉,就連鼻孔都無一幸免。他指著貨架上一幅褪色的照片,說:「這是回歸前葡國總統沈拜奧與我父親交談時拍攝的,他是個樂於體察民情的人。」60年代爆發文化大革命,實行「除四舊,立四新」,全國上下禁止裝香拜神,人們紛紛跑到相對自由的澳門開廠製香,譚父見有生機,便由小販轉行製香。
搓香無停手
雖說產業興旺,但所賺的一分一毫得來不易。「一朝早就開始做,最少做十個鐘,無停手。」製香有如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在炎夏做到大汗淋漓也不能開風扇,以免帶黏性的香粉四散。從小便在父親的工場玩的譚老闆,早已習慣粉塵滿天飛,儘管長時間工作都要頂硬上,「窮就要做,多勞多得嘛。」那個年代的人從不嗟怨沒有出頭天,只要肯捱就有出路。
1978年改革開放,中央政府鼓勵發展民營企業,加上澳門的土地價格和薪酬相對較高,榮馨祥便把製香工場搬至內地,只留下關前正街的銷售門市。政策變更又豈只影響製香業,連帶其他行業也面臨同一命運,該區所剩下的老店寥寥無幾,榮馨祥只怕亦終有一日殊途同歸。年屆古稀的譚老闆直言不希望後人繼承家業,「無人會學,太辛苦了!」他指現時工作種類選擇多,沒有新人願意投入這艱辛的行業,製香此門絕活已經步入夕陽。
檀香木又名「香料之王」,因為生長緩慢又有陣陣幽香,所以價格不菲。
莫貪便宜香
縱使工場已搬回內地,但榮馨祥仍堅持使用天然材料製作,用人手搓香。譚老闆不忘叮嚀消費者別貪了便宜卻聞壞身體,「有些不法商人為減低成本,以化學黏合劑代替香粉,燃燒時會釋放有毒物質。」又謂因真材實料故絕不講價,親戚朋友都一樣價。老實本分的經營手法,如他售賣的神香般已經買少見少。
製香業式微是大勢所趨,譚老闆坦言唯有見步行步。現在最讓他頭痛的是每逢下雨天,榮馨祥門外即變成「游泳池」,多年來外面已修過無數次馬路,「即使到現在還是會水浸,只好提早墊高貨物。」雨水從渠口倒灌,一下雨就得準備作戰,「行這條街就像走障礙賽!」他疑問工程設計為何如此失敗,又批評政府不思進取,令關前正街的去水情況幾十年如一。
榮馨祥的招牌從開業保留至今,見證時代變遷。
沉香近乎絕跡
燃點神香時散發的陣陣香氣,主要來自香料如沉香、檀香、玫瑰或貢香等,不過沉香乃常綠喬木的樹脂,非常罕見且價格高昂,因此現在很少以此製香。香粉則由柳木磨碎而成,作黏合用途。常見的線香、直徑較大的長壽香或是螺旋形的盤香,都可在這裡找到。譚老闆隨即拿出全店最架勢的檀香原木,「無論放多少年都很香。」湊近一聞,果然味濃而不俗,由其製成的香,一紮要價澳門幣100元。
譚老闆指製香一般有兩種做法,分別是「搓香」和「淋香」,前者先在盤中混合木糠、香料和香粉等,徒手來回搓揉,香粉受熱產生黏性,再把竹枝逐根放入香粉中滾動,待黏上一定厚度後曬乾便告成;後者則直接把一大束竹枝浸在水中,再插到香粉漿裡,重複三次再曬乾,效率高但不及「搓香」的品質好。
店內售賣各式各樣的香,包括線香、塔香、雪梨香和環保檀香等,一應俱全。
滿身香粉的譚老闆憑製香養大四個女兒,講起她們時不自覺露出自豪的笑容。
父親與葡國總統沈拜奧的合照被譚老闆珍而重之,放在店鋪當眼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