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國鳳凰城參加「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的學界代表隊於昨日上午凱旋回澳,教青局局長老柏生親赴機場迎接。 (教青局圖片)
教青局局長老柏生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多方面政策支援,讓本澳科普教育做得更好。 (林嘉欣攝)
教育暨青年局於5月11日至19日組織學界代表隊赴美國鳳凰城參加「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參賽的三項作品全部獲獎,分別獲得機械工程範疇三等獎、材料科學範疇四等獎及轉譯醫學範疇專項獎,成績為歷屆最佳。是次學界代表隊於昨(19)日上午凱旋,教青局局長老柏生出席迎接儀式。
本年學界代表隊分別成功爭取到三項作品參與競賽,並分別獲得以下獎項:榮獲三等獎的作品為培正中學的「模塊化飛機綜合維護平台」,其研究有助提升飛機檢測的穩定性和減少所需的人手,避免忽略潛在的金屬疲勞危害,提高航空安全性。
獲得四等獎的作品為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的「基於昆蟲翅膀微型分級孔洞結構的氣敏傳感器研究」,是針對空氣污染而開發新型檢測氣體的氣敏材料,對昆蟲翅膀分級孔洞結構的氣敏性能進行大量實驗及研究的項目。
獲專項獎的作品為培正中學另一隊伍,是「一個應用於食品安全及人體過敏反應分析的自動化微流控平台」,為一個個人化的過敏分析系統,透過生物檢測及細胞培養技術,在微流控芯片組成的平台上建立了一套個人化的分析系統,可針對病人的需要,度身訂造一個可以避免錯誤攝入致敏原的個人化裝置。
本屆參賽作品涉及範疇廣泛,且各具啟發性,展現本澳學生在科普研究上作出不同嘗試和探索。
老柏生局長表示,近年透過課程改革,落實基本學力要求等方面,已全面提升科學課程質量,並於今年推出「設計與工藝應用技術」的課程,現時已有14個校部參與先導計劃。
得獎學生:往科研道路繼續前行
鍾正
獲四等獎的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學生鍾正表示,參與是次比賽能擴闊視野,學習更多關於課堂以外的知識,也認識許多良師益友,並對日後自身的發展有很大幫助,更讓他有信心地往科研道路繼續前行。
許凱欣
獲專項獎的培正學生許凱欣稱,在研究過程中,遇到最大的難題是需要將不同工程類的內容相結合,接下來將會繼續致力研究自動化微流控平台,讓更多病人知道過敏的來源,避免錯誤攝入致敏原。
「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被喻為諾貝爾獎的搖籃,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中學生科學競賽,以「改變人類世界,緊貼世界先端,培育創新型人才」為理念。今屆共有80個國家及地區約1,850名優秀學生匯聚美國鳳凰城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