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再度信心喊話,強調美國針對華為的限制不會影響華為的發展,但諸多因素顯示,華為的前路不容樂觀。美國商務部官員當地時間15日宣布,將華為及其70家子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未來美國公司在沒有政府同意下,將不得向華為出售零部件。特朗普這一招與去年對付中興如出一轍,當時中興同意美方包括更換管理層等條件,換取美方放寬禁令,同一招如今用在華為身上,任正非已經明確表態不會妥協。
任正非接受日媒訪問時表示,華為已經準備好應對美國封殺,將透過海思半導體等子公司,加速自主研發芯片,以及其他必要的零件與技術。許多意見認為,美國的做法等於在倒逼華為與中國企業成長,長期來看未必是件壞事。
不過,華為作為當前在5G技術領先的全球重要通訊設備製造商,接下來要面對的挑戰仍然相當艱鉅。首先,華為比中興更加專注於電信基礎設施與高端手機,對芯片的需求較中興更大。瑞士信貸銀行的數據指出,華為約有20%至30%的材料支出與半導體有關,相當於每年要消費150億美元芯片,佔全球芯片產值的3.8%,而中興只有0.5%,代表華為要承受的衝擊會比中興高得多。
另一方面,華為是全球最大電信設備製造商,市佔率28%,如此高的市佔率也意味著對外部零部件的高度依賴,而他們如今需要找到產能足夠取代美國的供應商。
雖然華為早已展開自給自足的計劃, 包括不斷增加零部件庫存、加緊研發等等。但要真正替代美國供應商,短期內仍然非常困難。儘管華為積極研發芯片,但華為目前使用的芯片設計軟件也是美國公司提供,如果連設計芯片用的軟件未來都受限制,自產芯片的進度當然會受嚴重影響。另外,華為旗下的海思從事芯片設計,但芯片需要的高端製程,目前仍依賴台灣的台積電。
台灣半導體製造領先大陸,其高端製程通常留在台灣,雖然台積電也需要華為的訂單,但在美國高度施壓的情況下,台積電與華為的合作難保不會有變數。
創新產業需要良好的環境培養,真正的創新更需要對知識產權的認識與遵守,也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面對美國的衝擊,內地官媒統一口徑,展現強韌的民族自信,這當然是華為有恃無恐的靠山,但是貿易戰如今已轉變為科技戰,華為能不能藉此機會實現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