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嘉樂庇總督大橋護橋欄日前被大噸位船舶撞擊,整個護橋欄傾側,可見撞擊力度不低。(海事局圖片)
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人員對違規船舶駕駛員進行檢控。 (海事局圖片)
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人員對違規船舶駕駛員講解航行規則。 (海事局圖片)
海事局及海關近日檢控多艘違規船舶。( 海事局圖片)
嘉樂庇大橋護橋欄2009年被撞,五米長護橋欄即時斷裂。(互聯網圖片)
連接澳門半島與氹仔之間的三條大橋,過去多年曾經歷或大或小的被撞擊風險,惟均被大橋橋孔周邊的護橋欄擋了下來,海事及水務局昨(1日)稱,過去一個月內先後發生兩宗護橋欄被撞毀個案;海事局又稱,近期進出內港航道的船舶,有些排水量達3,000噸或以上,為了加強對往來內港航道船舶的監管工作,已檢控多艘違規或不遵守交通指令的船舶,保障海事安全。
由於不少船舶都趕著在潮位較高時段進入內港一眾碼頭裝卸貨物,遂出現航道擠擁問題;然而,要進出內港,就要「過三關」,即先過友誼大橋,再過嘉樂庇總督大橋,最後過西灣大橋,而要連過三條大橋的橋孔,在航道不擠擁時當然沒問題,但在「你趕我又趕」的情況下,難免出現碰撞或撞護橋欄的意外,2014年就發生一宗兩船相撞再失控直撞嘉樂庇總督大橋護橋欄意外。
問題是,每次都這麼好彩嗎?
海事及水務局昨(1日)稱,船舶交通管理中心留意到近期有數量較大噸位船舶使用內港航道,當中不少船舶排水量達3,000噸或以上,而受環境條件限制,往內港航道部分航段較為狹窄,加上不少船舶通常集中在潮位較高時進出內港航道,使通航密度增加,增加了航道的通航壓力,尤其大橋橋孔附近位置較容易發生碰撞意外,過去一個月內先後發生兩宗護橋欄被撞毀個案。
嘉樂庇大橋被撞率最高
根據海事局提供圖片可見,被撞護橋欄整個傾側,可見撞擊力度不低,而被撞的護橋欄,屬於嘉樂庇總督大橋的設施。再根據過去十年的紀錄,最多被撞護橋欄的事件,亦首推嘉樂庇總督大橋。
由於船舶由內港駛出先經西灣大橋的橋孔,但過後不足幾百米,又要進入嘉樂庇總督大橋的橋孔,不排除有船舶體積較大,加上航道較短及狹窄,是以其橋孔護橋欄出事率最高。
兩船須保持0.5海里距離
為保障海上交通安全,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已要求船體長度60米或以上船舶,必須與前方船舶保持最少0.5海里的安全距離,且進入往內港航道前,必須以無線電通報。
與此同時,海事局及澳門海關亦加強對通航船舶的巡查工作,連日截停及檢控多艘違規或不遵守交通指令的船舶,並對駕駛員講解航行時應該遵守的規則,以確保船舶按照通航規則安全地進出澳門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