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防架構會議期間,各個部門分別介紹共107種救援裝備。 (警察總局圖片)
消防增購更多種類橡皮艇,於淺灘及水浸街道作搜救之用。 (梁啟迪攝)
海關增購的水陸兩用車,可在水浸街道進行運輸及救援工作。 (梁啟迪攝)
治安警的執勤吉普車因應水浸情況,把車輛排氣口改裝至車頂,減少「死火」機會。 (梁啟迪攝)
裝甲運兵車以6,800c.c.電油引擎發動,最多可運載12名警員。 (梁啟迪攝)
澳門氣象局預測今年有四至六個颱風吹襲本澳,其中一個颱風更可能達強颱風以上級別,而襲澳的首個颱風或在6月中旬出現,民防行動中心著手部署應對颱風季節,昨(9)日上午在北安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務廳大樓舉行2019年度「民防架構會議」部署工作,為增强救援能力,今年再增購4,330萬元救援裝備。
另外,民防中心將於本月27日(周六)舉行代號「水晶魚2019」大型颱風演習,開放市民參加,提升市民對疏散撤離計劃的熟悉度和配合度,強化民防架構成員與民間機構溝通、協作能力,名額450個,市民可以個人名義參加,即日起至22日接受報名。
今年度「民防架構會議」昨日早上於北安出入境事務廳大樓舉行,會前由警察總局、氣象局、社工局、教青局和澳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介紹工作計劃及颱風期間的應對措施。與會者包括警察總局局長、民防行動聯合指揮官馬耀權及29個民防架構成員代表,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副參謀長高志軍大校。
馬耀權在致辭時表示,澳門在經歴2017年「天鴿」風災後,民防體系在行政長官帶領下,從全方位、多層面總結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經驗和教訓,同時在國家減災委專家團隊的指導和幫助下,為改革防災減災的體制、機制和法制,提升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展開一系列針對性工作,包括增設「颱風期間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應急預案、設置多個避險中心及緊急疏散停留點、建立高點及低窪警報系統、優化民防訊息發布機制、構建應急指揮應用平台、研究設計擋潮閘、蓄洪池的建設、推行全面的防災避險宣傳教育、推動制訂回應社會發展形勢的民防法律制度、組織民間力量投入救災善後等工作。
「應急指揮應用平台」投入實戰
馬耀權稱,今年演習已參考去年演習經驗及大眾意見,繼續重點測試「颱風期間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並擴大範圍至本澳五個區域及使用與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構建的「應急指揮應用平台」,測試平台運作功效,以便部署在今年風季作實戰應用。
是次演習開放450個名額讓市民參與,從昨日起至22日開始接受報名。馬耀權表示,今年首次有市民參與演習,經社工局評估後認為450人是比較合適的數目,未來會檢討演習情況,逐步增加名額數目,以全民演練為目標,擴大演習規模。除了450個個人名額外,民防部門亦會聯同民間社團,安排會員報名參與;而29個民防部門亦會同步預演,測試演練效果並加以完善,希望能夠在風季前完成。
馬耀權亦表示,去年應對「山竹」颱風取得相對理想的效果,除了靠各民防架構成員不懈努力、積極承擔及充分部署外,亦有賴社會團體、民間義工、中資機構、建築機械商會及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使損害程度減至最低,同時令本澳社會秩序得以迅速恢復正常。另外,駐澳部隊在「山竹」颱風吹襲期間,亦一直高度戒備,備勤候命,隨時為本澳應對颱風提供更有力支援及保障。
107種救援裝備 各有所長 馬耀權:今年增購4,330萬元救援裝備
是次民防會議期間,各個部門分別介紹共107種救援裝備。警察總局局長、民防行動聯合指揮官馬耀權表示,去年在颱風「山竹」襲澳前,紀律部隊共添置約7,000萬元救援裝備,經檢視「山竹」救援工作後,今年再增添4,330萬元救援裝備。至今四個紀律部隊部門已購置1.2億元裝備,以應對超強颱風來襲。馬耀權強調,會不斷評估和完善救援準備工作,如有需要會繼續增添裝備。
除了增添水陸兩用車,以及更多種類的水上電單車和橡皮艇外,紀律部隊亦適當增購抽水泵、電鋸發電機等裝備。新增購救生艇可針對市區橫街窄巷和避免淺水擱淺情況,在水深只得20至30厘米的地方亦可進行拯救工作。海關除增購水陸兩用車輛外,亦新增四部柴油抽水泵,每小時可抽180立方米水,為現時三部泵水設備的抽水量,可增加停車場和地庫水浸救援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