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柱歪斜 磚崩牆裂 雜草叢生

中葡友好紀念物融和門下場淒涼
18/01/2017
70497
收藏
分享
中葡友好紀念物融和門下場淒涼
中葡友好紀念物融和門下場淒涼
中葡友好紀念物融和門下場淒涼
中葡友好紀念物融和門下場淒涼
中葡友好紀念物融和門下場淒涼

象徵中葡友好紀念物的「融和門」於1993年落成,是澳門回歸中國前,澳葡政府花費澳門幣2,800萬元建造的首座紀念物。然而,甚具歷史意義的「融和門」卻日久失修,多年來受風雨侵蝕,更發生柱體花崗岩剝落事件,通往「融和門」的石橋雜草叢生,磚崩地裂,境況讓人唏噓。

立法會議員陳虹在昨日立法會全體大會議程前發言時表示,自己曾到現場視察,目測發現「融和門」基部部分樁柱斷裂、傾斜,讓人擔心其安全隱患,這個景象與入口處的碑記「融和門,兩國人民的心願,澳門的精神」,顯得極不協調。

「融和門」日久失修,紀念碑旁早前更經常堆滿垃圾, 讓人難過。 (互聯網圖片)

陳虹(下圖)認為,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任由「融和門」長期殘破,將大大影響澳門的旅遊形象。她又指出,當局去年在回覆其質詢時表示,要待媽閣交通樞紐及相關輕軌工程完成後,才可展開海濱步道建設及「融和門」修復工程,認為等待時間太長,促請優先修復「融和門」。

陳虹又表示,當局並未在「融和門」入口處設置警示標語,一旦再發生剝落甚至倒塌意外傷及市民或遊客,後果可大可小,促請有關當局盡快作出全面的檢查和安全評估。

「融和門」當年耗費2,800萬元建造,象徵中葡兩國友好關係,惜如今破敗殘舊,境況讓人唏噓。 (劉凱輝攝)

樁柱歪斜 慘不忍睹

本報記者昨日到現場採訪,發現「融和門」一如外界所說般凋零殘舊,這座曾經見證澳門回歸的著名建築物,現時可以用「日久失修、乏人問津」八字來形容。現場所見,承托「融和門」的十多條樁柱,部分出現斷裂,而通往「融和門」的行人天橋,多條樁柱亦同樣斷裂,天橋兩旁的護欄損毀嚴重。

原本旅遊塔往媽閣一段路徑,是跑步愛好及遊行必經之路,但都對被廢棄的「融和門」,都過門不入。屹立在西灣,與横琴隔海相望的「融和門」,現時就像一座被遺棄的「小孤島」。

陳虹早前曾往「融和門」視察,發現石橋樁柱出現歪裂傾斜情況,記者昨日觀之,情況未有改善。 (劉凱輝攝)

政府有責任維修保養

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認為,「融和門」問題已擱置良久,當局應盡快維修,並要有長遠處理方案;至於「融和門」荒廢至今有很多原因,其中涉及維修或再利用建築,需要諮詢原有設計師意見,而且當局亦要考慮維修保養的經濟成本問題,綜合成本數據,出台一些處理方案,向社會公眾交代。

紀念物成「蛇客」搶灘熱點

近年不少人提出要正視及處理「融和門」,惜沒有受到當局關注,亦沒有政府部門牽頭解決問題。雖說「融和門」目前不對外開放,但入口處卻是「門戶大開」,市民遊客隨時都可以步行入內。

據悉,曾有市民入內拍攝婚紗照片;亦因為其在岸邊延伸,過往成為不少「蛇客」偷渡登岸的「勝景」,如2015年11月,警方在上址拘捕多名「蛇客」。

另外,林宇滔認為,「融和門」作為首座中葡友好紀念物,當局在處理時要充分考慮中葡友誼象徵的意義,亦可藉此對公眾進行鄉土歷史教育,讓下一代知道身邊事物的意義所在。

2,800萬元豪建「融和門」 23年後遊客不識乏人問津

曾是中葡友好紀念物的「融和門」,是澳葡政府在1999年澳門回歸中國前,在澳門建立一系列紀念物之一,第一座建築物就是「融和門」。

「融和門」由四根高40米的兩組支柱相互勾纏而成,象徵兩國關係友好、緊密。「融和門」為鋼筋骨架,混凝土澆注,支柱表面鋪設黑色花崗岩。最初設計有供遊人休息的長椅,四周還裝有射燈,在晚間照亮整座建築物。據悉,「融和門」近一年射燈早已熄滅,遊客至此,都不知那是甚麼建築。

「融和門」1993年2月動工,同年9月完成,設計者為葡萄牙雕塑藝術家拉果.亨利克,由葡資德力建築公司承建,當時工程總造價高達澳門幣2,800萬元。原計劃在當年6月10日葡國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揭幕,但遷就時任葡萄牙總統蘇亞利斯當年底訪澳,故揭幕儀式延遲至10月29日舉行,並由蘇亞利斯主持歷史性的剪綵儀式。

通往「融和門」的石橋,雜草叢生,磚石崩壞;林宇滔認為政府應盡快修葺。 (劉凱輝攝)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